在满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时代,面对大清之外隆隆的枪炮声,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探索,其中就有这样一对师徒,几乎成为影响中国革命前途的两位,这两人就是康有为与梁启超。
纵观两人的一生,梁启超先生无论是修身齐家报国济民都是无可挑剔的,甚至他自己的后代,梁家子女在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各个方面的贡献都是十分瞩目的,相比之下,康有为其人为人以及后来的政治主张等等,都很大程度上为后人所诟病,但康却是梁多年的恩师,所以说还是很富有戏剧性的一幕。
毛主席评价梁启超一生虎头蛇尾
康有为与梁启超年龄相差不过15岁,而且梁启超1889年年仅17岁就中了举人,可见其才能卓越,后来梁启超先生四处游历,有非常专业详实的著作问世,更能看出此人才学绝非一般。
而康有为则是屡试不第,失意之下于1891年回到家乡广东创办了万木草堂,正在此时二人才开始结交,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二人成为了师徒。
而广东早在许久以前早已成为西方殖民者与传教士的乐园,各种来自西方的学说思想涌入,科技创新,特别是传入的新奇的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制等等思想,可以说给了二人全新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开始发酵。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惨败宣告结束,随之而来的就是割地赔款,清政府正在积极拟定《马关条约》之计,新一年的春闱即将开始,康有为与梁启超就纠集了一大帮文人举子,在他们中间宣传西方政治思想,鼓吹变法。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民众能够活下去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能读书的至少被认为是明理,通晓时事的,因此在这些人中间引起巨大反响,正式由万人请愿,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公车上书"。随之而来的是"戊戌变法"的流产,康有为与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
此后两人可以说是分道扬镳,甚至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原因是康有为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保皇派",而梁启超在更加深入的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制度后逐渐的向"革命派"倾斜,甚至在与孙中山先生等人结交以后,更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
纵观前半生,梁启超在遇到康有为之前,其实已经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价值观,而康有为的思想看上去救国救民于危难之中,其实自身充满许多矛盾,康有为的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严格去看是不科学,同时很荒谬的,甚至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的学说乃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谄媚光绪帝,企图得到皇帝的重用,从而实现自己的私欲。
之所以有这样的揣测与康有为其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不无关系,自身没有考取科举的实力,不经意间接触到西方学说,加以利用,一旦"百日维新"成功,康有为所获得的可就是整个破落王朝最核心的权力。
而梁启超则真正是有真才实学,无论是在"八股取仕"的封建人才选拔制度之下还是在西学盛行的新社会,都能怀着一腔报国之心风生水起。
在逃亡海外期间,康有为假借光绪帝密诏,在遍布世界的华人中间募捐,所得的款项大都用来"游历世界",先后娶妻六位,更有"狎妓畅游西湖"的风流韵事传于民间。
反观他的学生梁启超,无论是创办新式报纸宣传办法还是积极参与革命,梁启超始终不曾懈怠成绩斐然。特别是在对待"复辟"小丑张勋的时候,师徒两人的态度更是截然相反,越发衬托康有为没有什么远见与格局。
梁启超在中国文学界被公认为是近代史上最优秀的学者,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写下《少年中国说》,读之波澜壮阔,一气呵成,报国之心拳拳可表。
此时的康有为却在全世界游历,看极光,穷奢极欲,利用着爱国人士们的心意,可以说无论是报国还是思想,梁启超先生都优于康有为太多太多。两人特别是在"保皇"与推翻帝制之间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直到康有为逝世,都不许梁启超以弟子的名义出席葬礼,可见两人龃龉至深。
其实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慷慨赴死,以血祭国之后,康有为再也没有了作为剩下的只是苟延残喘的活着,因此他想要看遍繁华世界,因为他从来没有抱着济国救民的决心与恒心。
光绪帝的荣辱生死与他无关,清朝的没落灭亡也不是他能决定,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碰到了一个投机的机会,得以走上政治舞台。
他的学说与思想甚至连昙花一现都没有,空想下的维新变法,不改变腐朽的政治制度根本行不通,更何况他挑选中的也不是真正大清王朝的掌权者,而真正掌权者似乎也不会给他百日的机会与渺茫的希望。
而梁启超虽然心怀大志,但是浸淫在军阀混战的当年,似乎文人没有太多的立足之地,最终在失望之下退出政坛,专攻文学,梁启超先生至少才德兼备,修身慎言。
陆小曼与徐志摩婚礼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甚至到了晚年西医学在中国并不流行的时候,他的手术被做反了,也仍然在担心不要因为他是名人传出什么口实,影响中国西医学的发展。
从政则为国为民,从文也是举世无双,毛泽东曾评价梁启超先生一生是"虎头蛇尾"天资聪颖,年少成名,到了后期却淡然而逝,但他的思想学说即使是在现在,民主自由,自强救国依然是振聋发聩的。
这么看来,康有为先生的一生更像封建官僚阶级的自救,无论如何粉饰装裱,最终还是破败不堪,被卷入历史的洪流,除了短暂的声名什么也没有留下。
梁启超先生的一生更像他自己所向往的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始,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最终也被新中国新政权所取代,留下的只有寻求人民自由,国家独立的精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