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军事历史 > 正文

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1840-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和英军的战斗,多属于海岸炮台攻防战和城镇攻防战。除武装蒸汽轮船外,两军的家伙什基本没代差,都是木质风帆军舰、前装滑膛炮、前装滑膛枪(不理击发装置)等,多多少少给大清的军事武器技术有影响,但不明显,还没出现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中的大购西洋枪炮。

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八里桥之战,是清军和西方军队真正的大规模兵团野战,并以耻辱的方式输掉这场战争。还把咸丰帝逼到弃国都避走承德,圆明园被烧了,咸丰帝最后也病死于承德避暑山庄,让京师内的统治阶层知道西洋枪炮的厉害。

此时的英法联军陆军,处于排队枪毙时代的末期,也是鼎盛期。军官军队都是经过 1803-1815年拿破仑战争、1853-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历练,并且换装了发射米涅单的前装火帽击发线膛枪,英军甚至用上了研发不久的阿姆斯特朗 竖楔式炮闩 螺杆顶紧 后装线膛炮,可谓武器更新换代,但基本的战术还停留在排队枪毙时代。在中华大地上是有上演过排队枪毙战争的,就在八里桥。在此,我们先来介绍排队枪毙时代,步兵、骑兵、炮兵的战术应用。

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

首先来谈排队枪毙时代的步兵战术,精髓在于列阵,即基本步兵阵形:横队、纵队和方阵。这里先谈下方阵,因为八里桥之战,清军骑兵冲击英法联军阵地,英法联军肯定是布方阵的(这是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在当时,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对于横队,马的冲击力就足以从正面冲破。而横队薄弱的侧翼和后部更脆弱:事实上,骑兵战斗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侧翼攻击。方阵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队里前排步兵半跪,枪托着地,刺刀指向斜上。后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对迫近的骑兵射击。一旦骑兵奔到方队前,战马往往为躲避刺刀掉头就走。不过骑兵都装备了手枪和马枪,就算不能突破也会给步兵以打击。枪骑兵的长矛(长约3米)也能让方队的作用大打折扣。在滑铁卢,法军骑兵的多次攻击在英军方队前毫无办法,但英军也有很大的伤亡。尽管如此,方队中的英军并未溃散 。可见手里拿着 前装燧发滑膛枪 的步兵方阵都足以对抗骑兵,更别说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步兵装备的是 前装击发米涅弹线膛枪,射程精度都极大提高。

恩菲尔德 P1851 / P1853 前装击发线膛枪,发射米涅弹。在褐筒退役后,英军先后换装:P1838/39式前装击发滑膛枪(一鸦英军制式步枪)、P1842式前装击发滑膛枪(也有线膛版本),但随着米涅弹的发明,它们成了过时之物。

英国第一款 米涅步枪 恩菲尔德P1851式 就是把 P1842式前装击发滑膛枪 刻上几条膛线,所以口径与P1842式一样是19.1毫米,虽然米涅弹使得线膛枪装弹方便、精度提高,但大口径子弹(滑膛枪时代大口径子弹可以保持飞行稳定提升精度)对于线膛枪会影响子弹的转速和射击的稳定性,更增加了士兵携带弹药的负担。所以1853年低经英国陆军部批准,恩菲尔德P1853式 开始投入生产,口径缩小为14.65毫米。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华英军装备的正是 米涅式 恩菲尔德P1853 前装 击发 线膛枪。

排队枪毙时代的步兵横队,也是电影经常看到的那种,士兵排成一行一行(4行,3行和2行纵深),听着军乐齐步踏进,前进到敌人近距离时停下,军官一声令下步枪齐射。横队前进时的困难是他们对地形的敏感和秩序,长横队使得军队难以调动和转向。

指挥官只在短距离和没有严重障碍物的开阔地面上使用横队,只有训练有素的军队才使用横队而不会有太多的问题。手持 前装燧发滑膛枪 的步兵横队很容易被骑兵侧面突破而奔溃,但换装了 米涅式前装击发线膛枪 的步兵横队,因手里武器的射击距离和精度都大大提高,再加上严酷的纪律和大无畏的精神,步兵横队击败骑兵的神话还是有的。

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

克里米亚战争英军第93萨瑟兰苏格兰高地团、少量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士兵以及土耳其士兵,在科林·坎贝尔爵士指挥下,击溃冲锋的俄国骑兵,《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威廉·罗素写道,阻挡在排山倒海般冲杀而来的俄军骑兵与英军基地之间的,只有“一道细细的红线”。这红线指的是身穿红色军服的第93团官兵。从此,英语里多了一个短语“细细的红线”,指的就是英国军人面对惊涛骇浪也岿然不动的大无畏精神。

MLE1857 前装击发线膛枪,发射米涅弹。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军制式步枪,由MLE1853改进而来,将MLE1853的渐深式膛线改为均匀分布的膛线,表面上与MLE1853基本相同。这基本上是法军装备的最后一种前装步枪了,之后的数年法军一直都在使用这种步枪,口径是.69(偏大)。八里桥的桥柱上嵌着两发子弹,一发属于恩菲尔德 P1853 前装击发线膛枪的,一发属于它。

排队枪毙时代的步兵纵队,纵队是拿破仑时期战场上最基本的一种步兵阵形,它在每支欧洲军队中都被使用。纵队是所有阵形中最简单和进军、机动速度最快的,是一种能使士兵很快加入到战斗中的优秀设计。纵队可以穿过任何地形,并能以不同速度前进。相比之下,长的横队需要“重整”,速度越快,障碍物(遗弃的武器,灌木丛,树木,篱笆,沟渠,伤亡的士兵和战马等等)越多,横队就会产生越多的混乱。纵队(6行以上)优点用于机动、前进或使用刺刀进攻,缺点在火力上不足,只有前面的几行可以有效地使用步枪。纵队与横队进行步枪对决是没有机会取胜的,纵队很容易遭到炮兵火力攻击。

排队枪毙时代的骑兵,到拿破仑战争时欧洲骑兵分类比较典型的有:胸甲骑兵、龙骑兵、枪骑兵、骠骑兵、猎骑兵等,主要可以分成重骑兵和轻骑兵两类。重骑兵是战场上的重要突击力量,用于突破敌方阵线弱点,消灭敌方骑兵,给已经动摇的敌方以毁灭性打击。轻骑兵的机动力要高于重骑兵,除了战场杀敌之外,轻骑兵更多地从事侦察、袭扰、追击、掩护交通线等任务。两者马匹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重骑兵的战马要求健壮高大,对速度和机敏性要求不高,冲锋时速度较慢,但冲击力较大;轻骑兵的战马要求灵巧擅跑,适合单骑作战和散开队形作战,对战马肩高没有过多要求。而且骑兵的战术改进,使得近代骑兵即使在人数劣势下依然可以击垮无组织无纪律的散骑军队,骑墙冲锋、散骑袭扰、下马开枪......八里桥英法联军的骑兵特别是印度锡克骑兵,对被大炮、火箭炮、米涅步枪打得溃散的清军骑兵步兵,形成了屠杀。

隆重介绍 阿姆斯特朗 竖楔式炮闩 螺杆顶紧 后装线膛炮,在1855年由英国首先发明出来,设计者是威廉姆·阿姆斯特朗爵士(Sir William Armstrong)。英国战争部于1858年决定采用阿姆斯特朗的设计,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此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最开始完成三种是6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64毫米),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磅炮(76毫米)和12磅野战炮(76毫米)。

阿姆斯特朗 竖楔式炮闩 螺杆顶紧 后装线膛 12磅76毫米野战炮,真实口径 76.2mm,炮口初速 378 m/s,最大射程3100米。使用了锥形炮弹,此时炮弹和发射药是分开的,可以发射拥有定装引形的榴霰弹、爆破弹(开花弹),实心弹。线膛炮使精度提高,再加上瞄准具,炮手已经能做到精确炮击了。并且成建制的近代炮兵营,占据有利地形,进行排炮射击,后装炮射速快,火力异常凶猛,与清军炮兵各炮各自射击形成鲜明对比。

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设计研发于1853年,法军制式野战炮。炮身全重 626 kg,行进全重 1200 kg,炮管长1.91米,能发射1.4 kg(法制12磅)实心球炮弹。口径121毫米,炮口初速439 m/s,在炮身仰角为 5度 把炮弹打到1480米远的地方,如果调整仰角和发射药配重能打得更远。可以发射球形实心弹、带延迟印信的爆破弹(开花弹)、榴霰弹等。以拿破仑三世的名字来命名,同样用拿破仑炮来命名的还有1853年型拿破仑8磅前装滑膛野战炮。这里不得不提到网上的一些资料,被美国佬称为 “ 大拿破仑炮的M1857型12磅野战炮 ”,其实是仿制法国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的产品,至于 “ 小拿破仑炮M1841型6磅野战炮 ” ,则猜测是对法国同磅数野战炮的仿制品。

从1858年开始,法国开始根据拉希特(La Hitte)系统,对现有枪炮进行更新换代或者改进,其中就包括1853年型拿破仑12磅前装滑膛野战炮。按我查到的资料,对该炮的改装是将 光滑的内膛 刻出 膛线,装填新式的锥形炮弹,以提高精度和射程。这样该炮就被改装成能发射 锥形炮弹 的 前装线膛野战炮,并且由于法国后装线膛炮的研发失败,这些改装了的拿破仑12磅前装线膛野战炮,被用到了1870年普法战争。

排队枪毙时代的炮兵,炮兵出身的拿破仑在拿破仑战争时代,把火炮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大家还都在用前装滑膛炮,其实火炮性能差不多,就看谁会用、用得好。

近代炮兵编制的出现,炮兵连炮兵营,使得火炮可以集中起来做排炮射击。科学理论的指导,占据有利地形(通常是居高临下),燧发引信点火,炮架的高低机和瞄准具,工业蒸汽机器铸造材料合理的轻便薄壁炮管(青铜、铁),合理的发射药配重使得炮弹能打得远而且炮管可以承受每分钟更多的发射次数。实心弹用于打击敌方密集阵型,爆破弹(开花弹)用于破片杀伤敌方,榴霰弹(葡萄弹)用于对冲到己方炮兵阵地前的敌军进行致命打击......对比之下清军同行真的相形见绌。

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八里桥之战,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武器差距

说完了英法联军再来看看清军,当时华北地区清军主力,包括蒙古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察哈尔八旗、索伦部,甘肃陕西调来的汉军,京津地区八旗绿营,可谓投入了清军精华,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更被咸丰帝称为:“ 大清的长城 ”。这里要说明下,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军退到八里桥一代布防,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咸丰帝派员去天津与英法联军谈判求和,9月7日谈判破裂英法联军决计进犯北京,9月19日英法联军对八里桥一带开始全面军事侦察,9月21日凌晨4时英法联军由骑兵在前开路向八里桥方向推进。可见,这场战争清军是避无可避的,八里桥后面就是北京城,并且在华北平原上谈不上地形伏击,强势的英法联军凌晨出击更不让你来什么夜战。但集结了2.5万至3万人(其中有万余骑兵)的清军,占据主场之利,而且布防多时,面对进犯的英法联军8000余人的马步炮兵,到底能打出什么战绩呢 ?

两军相遇

A、9月21日凌晨4时,英法联军骑兵在前开路向八里桥方向侦查。凌晨5点半,英法联军发出了出发信号,从通州城外开拔。法军第一旅的一个几百人的先遣队,携带野战炮和工兵走在队伍最前。清军并未内掌握动向,因为驻防通县巡哨的骑兵被调防去了后方,联军行军1个多小时也没有都没有发现清军。虽然行军速度不快,但由于道路状况很糟糕,炮兵部队的辎重一直无法跟上队伍

B、僧格林沁在张家湾天津等地与英法联军交过手,灵活的蒙古弓骑在英法步兵方阵与炮兵火力、及英印骑兵的白刃冲锋下被击溃,并且伤亡悬殊。僧王肯定是了解联军战法的,并肯定做了针对性的部署。以下是个人观点:靠清军步兵手中的燧发枪、鸟枪、抬枪和冷兵器来对战是很不明智的。僧王部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安置数量众多的火炮(其中不乏射程超过联军火炮的重炮),形成步兵防线。用火炮对联军阵地(方阵)进行打击,用骑兵突击联军并找到薄弱部位分割消灭联军

C、当清军发现法军第一旅先遣队时,反应很快,迅速组织骑兵部队进攻这个先遣队,这支蒙古骑兵还是显示了一定的专业素质,行进到法军50米左右才被发现。但他们只是骑射,并未冲锋,很快就被击退。法军先遣队的指挥官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队伍太突前了,便迅速组织部队后撤,并通知后面部队战况。接到前方的战报,孟托班这时候迅速做了个英明的决定,第一旅部队迅速停止前进,部队成战斗队形并就地构筑工事。且联系后翼的英军迅速西进形成左翼,并派出骑兵侦察。因为他预感到法军现在所处的平原地形对骑兵有利,清军骑兵会发起更大的进攻......大战即将开始。

决战

A、不出所料,僧王的第二批蒙古骑兵赶到了,一部分从正面冲锋,另一部分从第一旅的左翼迂回包抄,希望能包围这股法军。这时有个很戏剧的情况,英军的格兰特将军听见炮声后,不明情况,便带领小股骑兵前往法军阵前侦察。结果差点被这支迂回的蒙古马队俘虏。慌忙跑回英军阵地的格兰特命令英军骑兵迅速出击。就这样这部插入英法结合部的马队遭遇了两面火力的齐射,并被发动反击的联军骑兵歼灭,僧王的第二次进攻失败了

B、法军第一旅和英军在粉碎僧王的第二次骑兵进攻后,英军把阿姆斯特朗炮队调了过来。清军骑兵展开了第三次进攻,再次攻击英法两军的接合部,并南进迂回英军防线,但归于失败(米涅枪、阿姆斯特朗炮的弹幕)。英军骑兵在击败蒙古骑兵后,开始西进追击蒙古溃散的马队

C、这里不得不提清军炮兵,清军的火炮数量很多(前装滑膛炮),但是炮兵拙劣的表现很难对联军造成有效杀伤,联军将领记录到很多清军的炮弹从联军头上飞过,几乎都没有命中目标,根本没有对联军步兵方阵产生打击来支援骑兵突击。联军炮兵在高效指挥系统下集中火力射击,对清军造成了毁灭性的伤亡,掀翻了八里桥清军的所有炮位,连上来救援受伤骑兵的清军步兵也遭了殃

D、而第二旅在八里桥附近也遭到进攻(胜宝瑞麟部),随后赶到的法军野炮部队,架起了大炮,开始炮击八里桥一带清军的防线。胜宝在法军第一轮火炮攻击时,就被炸伤落马。于是他迅速带领所部几千余人后撤定福庄,并将定福庄的部队一块带走回了北京。 看到胜宝撤退,瑞麟所部也迅速溃散,但也有很多八旗部队没有撤退,选择留下来坚持抵抗,直至战死。

溃败

A、上午9时,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僧部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军后路。僧格林沁得知胜宝、瑞麟溃散后,命令所部迅速移师八里桥,并让卫队携带自己的帅旗固守八里桥上直至全体阵亡。这就是联军最为钦佩的那批死守桥头的勇士。不久,英军的骑兵深入于家围附近。看到有被包围的危险,僧王怅然而退

B、打到12时,联军陆续攻占清军各处阵地和八里桥,到下午三时整个战斗结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八里桥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