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大家在聊起殷商灭亡时,往往会联想到史料中所载的帝辛荒淫无道。商纣王不但独宠祸国殃民的妲己,还迫害忠臣良相,设置种种酷刑,视人命如草芥。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帝辛更是被塑造成古往今来第一暴君。
实际上,“女娲亡国论”不过是文人笔下的谬论罢了,像帝辛一样残忍无道的皇帝在历史上不胜枚举。那么,为何偏偏只有殷商灭亡得这么快呢?
商纣王帝辛生于公元前1075年,是殷商的最后一位帝王。帝辛年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眼界、武功皆高于常人的人才。在继承了王位之后,帝辛励精图治,促进生产,不事鬼神,征讨东夷一统中原,将相对先进的中原文明传播到江淮流域。
扩张了领土后,帝辛进一步发展农业,修建粮仓钱库储存钱粮。《史记》记载:“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然而,在《封神演义》等神怪小说中,如此有作为的商纣王却遭到了“妖魔化”,成为毫无建树的暴君。
为什么殷商会在牧野之战战败后,迅速土崩瓦解了?
实际上,在早期的史料中,帝辛的风评还是不错的,很少有史官指责商纣王的过错,有些文献甚至还称赞帝辛聪颖勇武,是个难得的明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帝辛的指责与日俱增。
例如,孔子的门生子贡就曾如此评价道:“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根据我国史学家郭沫若的考证,其实帝辛的“妖魔化”是受到周人影响所致。总的来说,帝辛征服东夷,为后世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是有功劳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伟人在阅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后,与郭沫若同志进行了一番长谈,他也认同了郭沫若的观点,觉得纣王是个非常有本事的君王。同时,他也觉得,殷商之所以覆灭,是因为帝辛在征讨东夷时,损失惨重,且俘获了过多的俘虏。
在帝辛难以消化这批东夷俘虏的情况下,周武王趁机发动攻势,以至于大量俘虏倒戈,将商纣王的军队击败。当时的商军已配备了战车,冷兵器也进入青铜时代,这足以让商军纵横江淮流域。
不过,当帝辛致力于扩土开疆时,西周联合了一群包藏祸心的诸侯,悍然发动伐纣一战。值此之际,帝辛因军队主力皆远征在外,只能组织一批东夷奴隶进行抵抗。显然,东夷的奴隶根本不会帮助仇家卖命,他们理所当然地倒戈投周。
眼见殷商大势已去,心高气傲的帝辛不待周军杀入朝歌,便在宫里燃起一把大火,自尽身亡。
很多现代人都不理解,为什么殷商会在牧野之战战败后迅速土崩瓦解?
若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我们便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夏、商两朝,统治者还没有大面积的疆土意识,他们只有“点”的概念。以殷商举例,帝辛将朝歌作为统治中心,通过向周围的部落不断发动战争而巩固统治权。
根据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帝辛上台后先后发动过上百次战争,讨伐各大部落。因为殷商军事实力强盛,所以帝辛从未考虑过朝歌城的防务,将所有关于国土安全的希望都寄托在攻势上。从河南二里头的夏朝遗迹可见,在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防御力是非同小可的。只要在城墙之内有充足的守军和粮草,即可轻而易举地拖垮数倍的敌军。
根据我国考古学家的考证,朝歌废墟的面积约为二十四平方公里,在城区之外却并未修建城墙,仅有一条壕沟。由此可见,殷商一旦在野战中落败,国都根本无法防御敌军,也没有等待援军驰援的余地。帝辛一生南征北战,打赢了无数次战役,获得了大量财宝和奴隶,而位于西方的周文王又表现得毕恭毕敬,使帝辛缺乏忧患意识,自然会耽于享乐。
可以说,武王之所以覆灭殷商,是因为姬发有效地利用了帝辛长期总体性的方略失误。
自古以来的战争史告诉我们,防守与进攻同样重要,缺一不可。殷商在武功达到巅峰时突然覆灭,正是因为帝辛缺乏防御观念。正因如此,西周建国后才会立即以殷商为戒,在统治中心修建坚固的城墙,树立起攻守兼备的军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