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军事历史 > 正文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为什么没有用马奇诺防线抵御盟军?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德国人:不爱防线固守,爱装甲突击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防线,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由法国前国防部长马奇诺设计,并以其名字来命名的“马奇诺防线”。这道防线沿法德边境建立,一直延伸到法国和比利时的边境地带,后由于比利时政府婉拒而未能继续延长。而也正是如此,不少史学家认为,正是比利时人对于德国复仇野心和能力的低估,导致其本身国境变成德军突破法国“马奇诺防线”薄弱点。

但是,话也说回来了,1940年夏纳粹德国迫使法国投降后,马奇诺防线,迅速从曾经困扰过德国的敌方阵地,变成了自己掌握的一笔宝贵的军事资源。防线内部的复杂结构设计,囤积的武器弹药和其他补给品等,都加强了纳粹德国的国防实力。这会不会给日后英美盟军反攻造成一定的困难呢?如果盟军在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在进攻德国本土时候再遇到德国人利用马奇诺防线来拖延自己的进攻速度,又该怎么解决呢?

事实上,在1943年秋天,纳粹德国高层就开始动用“马奇诺防线”这一资源,只不过他们不是去加强这里的防御工事,而是将马奇诺防线内部的钢材等拆下,转运于英吉利海峡沿岸,去巩固那里的海滩防御体系,即所谓的“大西洋壁垒”。对于德国人来说,阻止盟军登陆法国本土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这样,马奇诺防线便遭到了削弱。

诺曼底登陆后,德国为什么没有用马奇诺防线抵御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国为什么没有用马奇诺防线抵御盟军?

当然,德国人这么做还有一个更深层的考虑,那就是并没有把“马奇诺防线”背后所承载的“被动防御”战略看得那么重要。

在入侵法国以前,德国人已经认识到相比于集中兵力去死磕对方防线,不如去搞迂回包抄,绕过敌人的防线进行主力决战。不过,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军不同,二战中的德军不是单单因袭了这样一种战法,还注入了新的元素,那就是在空军和炮火协同下,使用装甲集团进行突破。这也是所谓“闪电战”(也有翻译为“闪击战”)的精髓。如二战初期德国入侵法国和比利时等国的“黄色方案”,便是采取了这样一种战略。即便时间到了1944年的夏天,德国已经在惨烈的苏德战争中损失惨重,但依然没有迷信于防线的作用,而是继续以装甲兵这样的机动力量来配合或支撑战局。

德国人的装甲突击为什么失灵了?

“大西洋壁垒”便是一个典例。德国人拆马奇诺防线的工事来加强它不假,但据主持西线防御的隆美尔元帅相关文件记载,无论是隆美尔本人,还是躲在幕后操纵全局的希特勒,都把希望放在了西线的十个装甲和装甲掷弹兵师身上。他们大部分被安排到距离“大西洋壁垒”前沿阵地不远的交通要隘上,随时准备在战局对己方不利的时候向前推进,堵住上岸的盟军。

不过,德国人还是失算了。因为首先,希特勒在盟军进攻最猛烈的当天,没有及时将这些装甲师投入战斗,而是继续睡大觉,等到盟军已经建立起坚固的滩头阵地后,时机已晚;其次,装甲兵的使用仅仅是一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空军和地面炮火的配合。

可是,盟军为了保证诺曼底登陆成功,在登陆部队奋勇进攻时,就动用空军和舰炮,给连接德军预备队和一线防御部队之间的交通线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就连隆美尔本人,都因为盟军的空袭被打得人仰车翻,栽到了沟渠里。这样的空袭虽然给后来盟军深入法国腹地的攻势也带来了同样的麻烦,不过毕竟让德国人依赖的装甲部队突击战术失灵了。现在连装甲兵突击都无法发挥作用,德国人更不会去用法国当年为阻挡自己而修筑的马奇诺防线了。

阿登攻势:德国人“闪电战”的绝唱

不过,德国人也没有轻易就范,随着战争由法国西北沿海地区向内陆的深入,盟军的补给线因为突然拉长而难以迅速供给一线部队作战需要。因此,德国人得以利用盟军攻势减弱的间隙来调整战略部属,从1944年末到1945年初,在希特勒强制命令下,西线德军动用了包括两个装甲集团军群在内的25万大军,向阿登山脉的盟军发动了闪电式的突然袭击。他们的目的是深入盟军后方,摧毁承担盟军大量物资转运工作的荷兰的安特卫普港,以减缓盟军的海运进程。

德军这一战略,几乎原模原样复制了1940年突袭法国的作战模式。显然,纳粹德国高层是希望通过以攻为守的方法,来缓解己方战线的压力,甚至能够作为与西方盟国和谈的政治资本。然而,德军的这次突袭虽然在战役初期给盟军阵营造成了不小的混乱,但随着美军援兵的及时开到,双方又打成了僵持战。

随着战争时间拖长,德军未掌握制空权和车辆油料短缺等问题暴露出来,在盟军的拼死防御消磨下,德国人只得认清现实,勉强撤出战斗,并将剩余的兵力去堵西进苏军撕开的的防线缺口。在阿登战役中,盟军的装甲部队据说二倍于德国人,但是其损失是可以迅速补充的。然而对于军工产能接近枯竭的德国来说,这场攻势无异于是自杀式的赌博。

在装甲部队和空军损失大部后,没有了开展机动攻势的军事资本,德国人为了能让新补充的那些新兵去支撑起千疮百孔的“第三帝国”,遂也去倾注精力在本国的“齐格菲防线”上。这道防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后期,一直是被德国作为和法国“马奇诺防线”对峙而建的,基本没发挥过什么作用。可是现在,德国人兵败如山倒,病急乱投医,只能去效法当年的法国人来搞所谓的“堑壕战”,妄图以逸待劳阻挡盟军。

然而,不到一月功夫功夫,这道防线就被美军部队正面突破。有人可能会将此归结为德军不擅长消极防御,但究其根本,恐怕还是兵无斗志与装备匮乏吧。

最后总结,德国人不去用当年法国人耗费十年精力修筑的马奇诺防线阻挡诺曼底登陆的盟军,而是把主要关注点放在如何调动装甲兵突击敌军上。这些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一战时期那种老套堑壕战的退场失势。因为一战结束后武器技术的更新,对战略战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国人曾经掌握了其中的秘诀,因此能够在1940年入侵法国轻易成功。但是,以装甲兵突击为主的新式战术,对其他兵种(比如空军)配合的要求也很高,而这恰恰是1944年以后的纳粹德国所负担不起的。于是,德国人很快又被更精通新战术、且更有实力去适应新战术的美国人所超越并碾压。

当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曾经被德国人奉若圭臬的装甲兵突击,又显得老套落伍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