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梁思成坚决保护北京古城墙,为何郭沫若却要拆?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提及梁思成,总离不开林徽因,才子佳人的故事,让他成为知名度最高的民国人物之一,但这也掩盖了,他毕生最为伟大的成就。

1945年,日本遭到美军的大规模轰炸,多个重要城市,一时之间成为了废墟,但京都、奈良却得以幸存了下来,其中的古建筑基本毫发无损。

日本古建筑权威,福山敏男曾满怀感激地说:“梁思成先生是我们日本的大恩人!”

可在国仇家恨之中,救下了日本古建筑的梁思成,却在数年后,无力救下北京老城的古建筑,这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梁思成坚决保护北京古城墙,为何郭沫若却要拆?梁思成坚决保护北京古城墙,为何郭沫若却要拆?

坚守老北京的“老顽固”

提起北京,印象最深的是雪中的紫禁城、满是生活气的胡同、被银杏叶铺满的地坛……

但倘若没有梁思成,或许现在的北京就是另外一种样子。

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北京也面临重建。参与新建的苏联专家,认为应该把北京城建设成为一座大工业城市。

可这个提议遭到了梁思成的反对:“北京市要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发展,一定要保存历史形成的美丽城市的风格。”

为此,他与陈占祥合作,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

为了让方案更易懂,更具说服力,疾病缠身的梁思成,不眠不休地用渲染技巧,绘制了1:200的通长画卷,图文并茂地诠释出古建筑和新北京的完美共存。

最终,梁思成还是败给了苏联专家,郭沫若采用了后者的意见,除了保护紫禁城,老城还是改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

对此,梁思成痛心不已,思虑良久,还是决定尽力奔走,希望至少能保下北京老城墙。

他拖着病体,熬夜绘制设计草图,四处游说,无奈大局已定,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梁思成只能眼睁睁看着北京开始大规模拆迁。

1953年,左安门被毁;

1954年,庆寿寺双塔被毁;

1956年,中华门被毁……

梁思成听着轰隆隆的推土机,碾压着一座座古建筑,看着祖先的遗迹,被摧毁成为废墟,却只能泪流满面地急呼:

“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可这样的呼告,换来的回应却是警告:“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痛心疾首的梁思成,最终无奈留下一句话:“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在不少人看来,梁思成对古建筑过于执拗。

但很少有人知道,执拗的背后,是梁思成对中国建筑,满腔深沉的热爱。

乱世寻访古建筑的跛足勇者

如今提起中国建筑,世界各国,无不敬佩称赞。

但在20世纪以前,中国却被国际公认为“没有建筑史”,想要了解相关的内容,都需要查找外国书籍。

西方建筑学者还曾嘲笑中国建筑设计,认为只注重装饰,毫无特点可言。

还有日本建筑学者,曾叫嚣过:“想要看唐朝建筑,只能来日本!”

泱泱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却被外邦如此不屑,甚至赤裸裸地挑衅。

强烈的民族羞耻心,让梁思成下定决心:“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为此,梁思成1928年回国后,便与妻子林徽因一起,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首个建筑学系。

1932年之后,为了能更系统地考察研究中国古建筑,夫妻二人又带领着团队,踏上了野外寻访之路。

他们所要寻访的古建筑,大部分散落在人烟稀少的村落,而且战乱年代,交通不便,土匪横行,寻访之路艰险重重。

他们坐过长途汽车,坐过两轮骡车,更多的时候,要靠双脚步行。

他们住过虱子成群的路边小店,投宿过不能遮蔽风雨的古庙,遭遇过流窜的军队和拦路的劫匪,面临过食不果腹的困窘和艰难。

梁思成还曾因车祸伤了脊椎,成了跛足,走路极为不便。

最惊险的一次,是测绘一座木塔。

那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最高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

木塔整体有23层楼高,其中冠表全塔的塔刹,高度接近4层楼,顶上拴着屋角的铁链,因为年久失修,都断裂垂了下来。

为了准确测绘塔刹高度,梁思成跛着脚,居然不顾危险,一手握着铁链,悬空攀爬塔刹,另一只手还要不断按下相机快门,拍下塔刹的细节,惊险程度,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围观的群众看着他们不要命的架势,都匪夷所思:

“爬上去拍这做什么,不嫌脏。”

“兵荒马乱的,还从北平跑来看寺庙……”

外人当然不会知道,正是这些看似“吃饱了撑得”人,在数年间,踏遍了中国大地,测绘了200多组古建筑群,绘制了1898张测绘图,为后人留下了诸多中国古建筑遗迹的珍贵资料。

编著《中国建筑史》的爱国学者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古建筑寻访团队的经费来源彻底断绝。炮火遍及中国,寻访古建筑的脚步,被迫停下。

彼时梁思成患上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越加不便,妻子林徽因也肺病严重,辗转至李庄时,他们靠着典当衣服、手表,勉强维持生计。

他们栖身于一间低矮阴暗的土房子,经常有蛇鼠出没,没有自来水,没有电灯,煤油灯也要节约使用。

但谁都没想到,在贫病交加中,梁思成居然用2年时间,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编著!

这意味着,没有中国人书写中国建筑史的历史,就此结束!

可这个本该令人激动的消息,却因为战火纷飞,无人重视。

而在这段艰辛的岁月里,曾有美国的学校、机构向梁思成发出工作邀请,并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梁思成却说:“国难当头,绝不离开祖国。”

他无力改变战乱对中华文化的摧毁,唯有尽自己的全力,留下中国建筑宝藏存在过的痕迹。

直至抗战胜利后,1946年,梁思成受邀,去往美国耶鲁大学讲学,他带上《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在国际学术界上,展示我国璀璨的建筑文化,并证明,中国人可以自己研究建筑。

他的讲学赢得一片赞誉,有朋友劝梁思成,留在美国会有更好发展。

梁思成却再次拒绝:“愿能携家久居是邦,奈不舍破国山河何!”

此后,梁思成又撰写了一份英文版的《图像中国建筑史》,尽管这本巨作90年代后才得以出版面世,但它给世界上所有的建筑研究人员,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彻底否决了“中国无建筑史”的国际偏见。

历时十数载,梁思成“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的宏愿,终于达成。

中国建筑宗师——梁思成

1972年,梁思成与世长辞。

临终前,他经常和身边人重复:“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长大了,我们不应该走别人走错的路,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看到北京的交通、工业污染、人口等等,会有很大的问题。”

诚如梁思成所言,50年后,历史会证明,当初的北京新建规划,谁对谁错。

可历史无法倒流,失去的古建筑,已然无法重现。

而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与鞠躬尽瘁,对祖国的忠诚,值得后世之人永远铭记——

他是梁思成,不仅仅是林徽因的丈夫,更是半生颠簸追寻古建筑,于穷乡僻壤,写下划时代巨著的中国建筑宗师。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梁思成 郭沫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