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0年,秦国攻打赵国的阏与地区。赵国派赵奢出战秦军,赵奢灵活运用战术击败了秦军。秦军野战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而赵奢一战扬名于世,更是留下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典故。那么问题来了,赵奢真的是靠勇气取胜的吗?在分析完这场战争后,江郎认为勇气固然重要,但是有勇无谋就是莽夫,盲目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赌徒心态。而赵奢也不完全是靠勇气取胜的,更多的是靠智慧取胜。
阏与之战的爆发起因
阏与之战前赵国和秦国达成了一个换地协议,协议大概内容就是秦国把离石、蔺、祁三地割让给赵国,而赵国把黎、焦、牛狐割让给秦国。
阏与之战赵奢为什么能击败秦军?
这个协议是公平且合理的,双方各取所需,不存在什么城下之盟的。
为什么双方能达成这样的协议?这是受制于地理问题而制定的协议。
离石、蔺、祁三地是黄河东岸的土地(ps:离石、蔺、祁三地是相邻的,由于其他两地记载模糊,所以只注明了离石的位置。)。秦国占领离石对赵国来说十分不利,因为秦国很有可能以此为跳板,直接攻击晋阳。晋阳是赵国重要城市,一度被赵国视为别都,是仅次于邯郸的城市。如果晋阳丢失了,那秦国会迅速席卷山西平原,之后依太行山脉部署防御体系。这个损失是赵国难以承受的,因为这个损失会让赵国沦为二流国家,土地几乎要缩减二分之一。
赵国无力扫清黄河东岸的秦军,只能不断的部署防御体系,以拱卫晋阳。
但是部署防御体系是要钱的啊,而且太原平原几乎无限可守,要防御的话成本太大了。
为了解决晋阳的问题,赵国向秦国提议,说要把黎、焦、牛狐三地割让给秦国,然后换回离石三地。
黎、焦、牛狐位置非常重要(ps:黎、焦、牛狐三地相邻,由于其他两地记载模糊,所以只标注了黎的位置),因为秦军占领黎之后可以直接逼近武安,然后兵锋直至赵国首都(邯郸)。而且秦国还可以北上攻打阏与,依靠太行山脉把赵国一分为二,到时候赵国两地无法呼应,秦国就可以放心的攻打晋阳,太原平原唾手可得。对于秦国来说,这买卖稳赚不赔。秦国一看赵国把宗室公子都派过来了,这么有诚意而且诱惑这么大,所以痛痛快快就和赵国达成了协议,并且把离石三地交给了赵国。但是没想到赵国得到离石后撕毁了协议,迅速加固了黎的防御体系,而且对外声称赵王不会割地,这种割地协议都是奸臣搞的,所以算不得数。
秦国瞬间就反应过来了,这不是当年张仪诓骗楚怀王的招数吗?
赵国竟然师夷长技以制夷,用这招数坑自己。
秦昭王震怒,所以派遣胡伤率领秦军武装攻打阏与地区,试图武装接管黎、焦、牛狐三地。
胡伤曾与白起共同指挥了华阳之战,拥有长途奔袭战的实战经验,是秦军的二把手,仅次于白起。让他指挥此战并无不妥,成了,那秦国就会有个新战神,就算白起出事秦国也有备胎可以用。
阏与是邯郸与晋阳两大板块的链接枢纽,如果秦国攻占了此地,那么可以依太行山脉部署防御,同时大举进犯太原平原。
秦国的部署是没什么问题的,战略目标和选将都无不妥。
很多人认为秦国不用白起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军国大事怎么能全靠一个人?万一白起出事了,那秦国怎么办?举国上下不知所措?
秦国扶持胡伤也是有着一定的合理性,连车都要一个备胎,更别说一个国家了。
阏与之战的过程
公元前269年,秦昭王派遣胡伤攻打阏与地区,同时派遣疑兵驻扎在武安西侧,制造出秦国欲攻打武安的假象,以便于牵制赵军,使其不能全力援助阏与。
赵惠文王问廉颇:阏与能救不?
廉颇:路远且险,不能救。
赵惠文王问乐乘:阏与能救不?
乐乘:路远且险,不能。
赵惠文王又问赵奢:阏与能救不?
赵奢:能救,狭路相逢勇者胜!
赵奢说能救,真能救吗?其实赵奢也拿不准能不能救阏与,但是他拿准了赵王的心思。
赵王先问廉颇,之后再问乐乘,这些将领都说不能,正常人肯定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将领们的意思很直接,那就是不能救。但是赵王想救啊,将军这里得不出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就去找文官问。
阏与之战前赵奢也不是什么名将,就是一个财政干部出身的大臣。赵王去问他,这就是明显的“病急乱投医”。
但是赵奢很明白,赵王这么坚持,那肯定是想救阏与。自己如果说不能,赵王还会接着问,直到问出一个能救阏与的人。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接了这任务,搏一搏,说不定单车还能变宝马。
赵王一听他说能救,所以就赶紧走马上任,让赵奢去救阏与。
赵奢上任之后有两大问题,那就是救谁?当时秦国在攻打阏与,同时还派遣疑兵屯兵武安西侧。这些疑兵一直摇动旌旗,让人看着好像是千军万马一样,赵国根本就分不清虚实。
秦国的真正目的到底是阏与还是邯郸?如果说武安地区的秦军是疑兵,那攻打阏与地区的秦军就是主力。如果攻打阏与地区的秦军是疑兵,那武安地区的秦军就是主力。赵国主力如果去救阏与,那秦国有可能大举进攻武安。如果赵国主力去救武安,那阏与就要倒霉了。
在分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将军一般都会选择兵分两路,一路攻打疑兵,一路去迎战主力。但这就会导致军力分散,很有可能哪个都救不成。
当时军队内部有人建议救武安,赵奢一听这话就把这人斩了。之后就屯兵邯郸西侧几十里外,不去救阏与,也不去救武安,制造出一副胆怯的样子,让秦国误认为赵国只是想固守邯郸。
赵奢守了28天,秦军认为赵军不会去救阏与,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并且认为阏与非赵地也。
而赵奢也摸透了秦军意向,武安西侧的秦军只是光喊口号不打武安,但是阏与地区的秦军一直在流血攻城啊。
秦国劳师远征,其后勤开支远远大于赵国,所以打持久战的可能性不大。武安西侧秦军一直不动,很有可能就是故意牵制他,让他无法去支援阏与。于是赵奢突然让军队急行军,日夜强行军赶至阏与附近(距离阏与不到50里)。
为什么赵奢不直接赶到阏与?赵奢军队长途跋涉,非常疲惫,直接去攻打秦军很有可能失败。赵奢距离阏与50里远,明摆着就是想要威胁秦军。秦军继续攻城的话赵奢很有可能与阏与守军夹击秦军,表演一个“中心开花”战术。如果秦军要来攻打赵奢,那秦军就要跑50里,赵军就成了以逸待劳的人。赵奢不愧是财政部门出身的,算盘打得就是精明。
武安地区的秦军发觉赵奢救援阏与之后也火速赶至阏与地区,赵军有可能被阏与地区的秦军和武安地区的秦军夹击,情况非常危险。这个时候谋士劝他驻守在山上,然后居高临下冲击秦军。赵奢迅速采纳了谋士的建议,派人攻打北山制高点。秦军赶到的时候赵军已经休息好了,而秦军非常疲惫,外加上制高点被抢占,军队战斗意志非常弱。
赵奢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冲击秦军,秦军迅速溃败,阏与之围随之解除。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秦国经此大败,几年都不敢轻举妄动,生怕重蹈覆辙。而赵奢打破了秦国野战不可战胜的神话,一战扬名于世,被赵国封为马服君,与廉颇等人平起平坐。此战过后胡伤不知所踪,就好像在史书中凭空消失了一样,很多人认为胡伤也死于此战,不然秦国不会那么忌惮赵国。
赵奢取胜的原因思考
赵奢为什么取胜?是靠勇气吗?不,赵奢只是靠勇气取得了兵权。在作战指挥上赵奢并不是靠勇气指挥,而是靠智慧的指挥。
赵奢让军队驻扎在邯郸西部28天,在这期间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士兵打仗。赵国民风尚武,军人更是崇尚战争。但是赵奢硬是把军人嗜战的情绪压制了28天,为什么?为的就是让军队积攒这股情绪,然后在一刻爆发。你让一个人去吃饭,和让一个人饿三天再吃饭,这两个人的饭量绝对不一样。
而秦军28天都没能打下阏与,《曹刿论战》是怎么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秦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到三这里就已经衰竭了,更别说秦国到28了。一个是士气低迷的秦军,另一个是强烈嗜战的赵军,两军在士气层面上就不对等。
古代行军打仗严重依赖阵法,士气高涨的赵军冲击秦军,一旦秦军阵法被冲散,那就只能沦为被宰杀的羔羊。不要幻想单兵作战有多强,失去阵法的秦军在赵军的冲击下只能四散溃逃。
而且赵军以逸待劳这一点着实优秀,赵军明明是疲惫方,但赵奢却能让秦军成为疲惫方。
正常情况下赵军就是疲惫方,廉颇和乐乘两个名将都认为不能救阏与,为啥?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赵军去救阏与,必定要翻山越岭,到了阏与也会身疲力竭,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可言。
如果赵奢也像常规作战一样,那阏与之战必定会十分艰难。但赵奢打破了常规,他并不直接去救阏与,反而是在阏与附近牵制秦军。
有赵奢的威胁,秦军自然不可能全力攻城,阏与围困也能得到缓解。如果秦军攻赵奢,那必定要翻山越岭,到了赵奢军队所在地,其体力会大大消耗,战斗力也会锐减。
如果秦军选择原地休整,那赵军更有利了。阏与地区的赵军和赵奢军队都能得到休整,等休整完毕两军围攻秦军,那秦军会更倒霉。
很多人一味的认为赵国抢占地理优势才取胜的,但事实上赵奢只派一万人去抢制高点,并没有全军驻扎在山上。如果赵军全军驻扎在山上,那秦军就有可能围山,然后上演一幕“街亭之围”。所以我个人认为抢占北山只是赵军取胜的一个因素,赵军取胜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归功于赵奢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