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五子良将排名第三的于禁有多厉害?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对演义中的于禁,有二个印象。

一是图谱画像没有猛将风采,

二是武艺水平也一般的很,一点儿也不厉害。

论单挑,似乎从未赢过。统军作战,也没见他有何过人之处。

所以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有一事总是很令人不解。

曹操既然要发七路大军增援樊城,如此重要的大战,为何不选一个强一些的大将,却挑了个最没用的于禁?

以致让关云长逮住了机会,水淹了七军。

而一看正史上,此人却真不是简单人物。襄樊战役之前,于禁在曹军中的地位与赫赫军功,远在徐晃张郃之上。

五子良将排名第三的于禁有多厉害?五子良将排名第三的于禁有多厉害?

于禁拜左将军时,徐晃张郃还只是平寇将军与荡寇将军,级别与于禁比,差了一截。

而演义中所谓谁谁单挑哪个厉害,那实际是演义作者想让谁厉害,谁就最厉害。

若非于禁最后一战晚节不保,那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必会将他的单挑武艺提高至九成。

起码也会给他安排一次力斩四将的场面。

而正史上的于禁,确实真的在战斗中连杀过敌军四将的。

反而赵云吕布等,史书却真没记载他们在战斗中直接阵斩过谁。

来看一看史书上记载的,于禁生平的军功战绩。

于禁在黄巾之乱时投军,初属鲍信,后属曹操,在将军王朗麾下任职都伯。

都伯是什么官职?

估计就是个百夫长。与屯长、军侯差不多的基层营连干部。

而将军王朗,又是否为演义中让诸葛亮骂死的那个王朗,未知。

王朗赏识于禁,于是向曹操推荐,说于禁有大将之才。

曹操召见于禁面谈之后,非常满意,然后任命为军司马。

军司马,可独领一营兵力。这个官职,在东汉军职中可不小了。

班超三十六人平鄯善后,窦固上报朝廷,朝廷嘉班超之功,任命班超为军司马。

此后,于禁在曹操征徐州,讨伐吕布、平定黄巾等战役中,屡建奇功。

演义中的于禁似乎没有多少武力值,而史书中的于禁显然不同。

于禁每战,必率所部先登突击,经常斩将夺旗,由是被拜为陷阵都尉。

什么叫陷阵都尉?

两军对阵,矢石未交,身先陷坚突阵者,就叫陷阵。

就是每次战斗,都要率自己的直属队冲在第一个,率先与敌军白刃接战。

能担任陷阵都尉的将军,从来就没有武力不强的。

在曹操与吕布濮阳大战初时,曹军屡屡交战不利。

唯于禁独率一路偏师,接连击破吕布屯驻在濮阳城南的二座别寨。

别寨是什么?

古代守城,必择精锐在城外数里至数十里间,择地形屯兵立寨,这是与城防形成掎角之势。

所以,吕布军的别寨,不是那么好破的!

曹操曾亲率人马,夜袭某处吕布军的别寨,结果天亮时反陷入吕布的三面围攻中。幸亏有典韦等奋勇逆战,否则差点就全军覆灭。

而于禁能连破吕布二营别寨,其之将才可见。

于禁治军严谨,不但能攻,也善于防守。辖下部伍整肃,行止进退皆有章法,尤能临危不乱。

曹操征讨黄巾刘僻、黄邵等人时,曹军屯驻于版梁。

黄邵等倚仗熟识地形,夜袭曹营,为枕戈待旦、防御森严的于禁所部挫败。

于禁率兵激战,斩杀黄邵,并趁胜反攻,大破敌军,尽俘其众。

战后,于禁以功获升迁,任职平虏校尉。

此后,在讨伐袁术的战争中,于禁又屡屡建功,每战皆克,接连斩杀袁术部桥蕤麾下四将。

由是于禁善战之名,曹军中无人不晓。

罗老先生给赵子龙虚构了力斩五将的情节。

而实际上,演义里在赵子龙枪下走不过二十合的于禁,才是经常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先锋。

而最让曹操为之叹服的,称于禁有古名将之风的一事,发生在讨伐张绣期间。

由于老曹因好色,不经意间的一夜春宵,引发了张绣降而复叛的地震级大事。

张绣全军发动,夜袭曹营。

由于曹军此时,以为战事已毕,已疏于戒备。

故而猝不及防之下,三军大乱,诸将乱走。

亏得典韦率卫队拼命死战,才掩护得曹操轻骑脱逃。

这时候,曹操的大军在溃退途中,由于不知统帅在何处,诸将纷纷惊慌互问:

“曹公在哪儿?”

各营已纷乱一片,濒临总崩溃的边缘。

唯独于禁辖下一营数百人,仍旧部伍不乱,建制完整,且战且退。就连伤兵也一个不遗弃,始终保持战斗警戒状态在有秩序的撤退行军。

三国时,一营兵力就在几百至千余人。

曹军中由黄巾降卒改编的青州兵,出现了在撤退途中烧杀掳掠、为争抢财帛而相互攻击等等事,匪性复发、已完全没有了军队的样子。

于禁大怒,命令部队沿途收拢整肃乱军,遇有不服军令者,就地讨伐之。

乱军哪里能打得过建制齐全的营兵,于是纷纷逃窜。

终于当得知曹操驻地时,各部纷纷涌去。有部分吃了于禁大亏者,便先向曹操报告说:

“于禁部也造反了!”

而于禁行至将接近曹操驻地位置,却让部队停了下来,并命令士卒,立即掘壕沟、筑营垒,随时保持待战状态。

这命令一下,部属纷纷劝说于禁。

众人言道:

青州兵诬告君谋反。此时不立即急赴曹公处解释沿途之事,自辩清白。却反而筑垒坚守,恐怕以曹公之明,也得怀疑将军是真要谋反了!

于禁凛然对部众说道·

此刻敌情不明,追兵或在身后将至。岂能不先作防御?而以曹公之明,又何须我前去自辩!

直待部队营垒筑就、设防严整之后,于禁才去向曹操报告。

曹操了解事情经过后,连声赞叹,称于禁有古名将之风。

太祖悦,谓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三国志·于禁传》。

此役,于禁以功得到了两汉期间军人的最高荣誉,获封益寿亭侯。

而于禁的能攻善守,在曹、袁争霸的官渡之战中,更是得到了显现。

官渡大战中,曹军轻兵奔袭白马、关公斩颜良;曹军迁白马民众撤退,途中逆击河北追骑,阵斩文丑;曹操亲率精锐夜袭乌巢;等等经典之战,人们自然耳熟能详。

而大多数人不了解的是,于禁在官渡之战中所立下的坚守之功,才为曹操得以最后战胜袁绍奠定了基础。

袁、曹大战将起时,刘备复割据徐州叛曹。

曹军总实力本就远弱于袁绍。

以弱敌强,若再后方不稳,难以集中力量,那么就是必败之局了。

所以,曹操决定,主力回师急袭徐州,先平刘备,再全力与袁绍决战。

这时候,则须以一大将,以少部精兵坚守防线,阻挡袁绍的大军。

能不能坚守得住,这是个异常艰巨,又事关全局的重任。

派谁才能担此重任?便是于禁!

曹操东征徐州,于禁以精锐步骑二千人,替曹操坚守延津防线。

袁绍遣部多次进攻,在于禁督率之下,曹军的防御坚如磐石,河北军屡攻不能克。

于禁的坚守,为曹操平定徐州,稳定后方争取到了时间。

若是于禁守不住防线,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曹操破刘备,麾军回官渡前线后。

于禁与乐进二将率步骑五千,作为大军的奇兵,从延津西南缘河展开破袭战,兵锋一直至汲、获嘉二县。连续击破袁绍的屯兵别寨,焚烧袁军兵粮屯聚地三十余个,斩首俘获各数千人,并逼降袁绍麾下将军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于禁独当一面的能力突出。曹操复令于禁率一部兵力,别屯于原武。

而袁绍在杜氏津也驻屯有别寨。于禁发起攻击,破寨。

曹操累计于禁之功,升迁其为裨将军。

当官渡之战进入到了相持阶段时,两军互为连营对峙。

守如磐石的于禁部,自然是作为曹军营垒防御主力使用的。

袁绍堆土成山,山上筑楼橹,聚弓弩手居高临下射击曹营。

曹操同样也在营中堆山造楼,由于禁率部驻山上,与袁绍军对射。

河北军人多势众,兵力数倍于曹军,矢如暴雨。

曹军兵力少,弩手的火力与袁绍比,就相当于汉阳造步枪与Ak47对射,这无疑是一件极其需要勇气的事。

而于禁督守土山之上,丝毫不惧,奋力对战。

直至曹操制抛石车,终于摧毁了敌军的楼橹为止。

曹操破袁绍后,于禁由功迁为偏将军。

偏将军,已经是高级将领。不是轻易就能当上的。参考东吴陆逊从担任孙权秘书之职入仕,熬到偏将军,用了整整十五年。

曹操麾下诸将,宗族之外最能打的,就是于禁与张辽、乐进、张合、徐晃五将。每次曹操出征,这五人不是做前锋,就是为大军后卫。

而于禁在列传中排名位于张辽、乐进之后。

中国古人是很讲究排名次的。五子良将,于禁名列第三,这决不是随手排的。

于禁在奉行法度、执行命令上,严苛的有些不近人情。这一点,军中颇有非议的,营中士卒对其畏惧多于爱戴,对于得士心方面,颇有欠缺。

但也正是于禁不结私义,从统治者角度上,就更能得到曹操的器重。

冀州平定之后。本已降曹操的昌豨复叛。

于禁率军讨伐,而昌豨与于禁是有旧交的。但于禁不循私情,督军急攻之。

于是,昌豨不敌之下,重新投降。

诸将皆以为,既然昌豨已降,自当押送至曹操处置。

于禁对诸将说:

“曹公早有明令!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昌豨虽我之旧友,而我岂能失节!”

于是,先以私义为由与老友昌豨泣泪诀别,然后,竟不禀报曹操,直接下令斩了昌豨。

当曹操闻此事后,惜而叹曰:“昌豨不直接来向我投降,却去于禁营中,岂非命耶!”

曹操爱才,容人之量,不得不说真为三国第一。只要有才能、有用处,哪怕叛而复降,他也确实真不舍得杀的,昌豨死得冤。

而于禁杀昌豨这事,却是真有些用力过猛,做作之嫌了。

但是,此举又确实为维护了已颁布的法令,并以“降而复叛者戒”。由此,亦愈发获曹操看重,又被拜为虎威将军。

但且有讽刺意味的是,于禁自已也在兵败之下降了关羽

于禁能在征讨敌军时当主力先锋,也能作后勤,全力配合友军作战。

讨伐梅成、陈兰时。梅成先向于禁投降,复又叛,举众奔附陈兰。二人合兵,与张辽等军相持。

张辽军中缺粮,于禁便为其运粮,前后不绝,直至张辽破敌,斩二人。。

演义中单挑本事稀松平常的于禁,在正史中却是以威严于闻名于全军的,军中士卒对于禁都很惧怕。

《三国志》记载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曹操麾下有一叫朱灵的将领,不知怎么的,得罪了曹操。

而一向以气度宽宏,有容人之量出名的曹操,竟对朱灵恨的牙痒,常想要夺了朱灵的营兵,却又不方便动手。

由此,亦可窥知三国部曲私兵制之一斑。

于是,因为于禁有威名,某日曹操便遣于禁率数十轻骑,赍令书,径直驶入朱灵营中,宣读命令,并夺其军。

而朱灵及其部众畏惧于禁,竟没一个敢出言质问,更莫敢有异动。

曹操闻之,又喜。便命令朱灵从此归属于禁,为于禁部下督。

这样一看,朱灵似也没犯什么大错。而曹操之对朱灵,更像恶作剧式的惩罚。真不知这朱灵,如何引发了曹老板的恶感。

而军中众人对于禁的敬畏,也由此可见。

曹操进位魏王后,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这时候的于禁,已经到达了军旅生涯的巅峰。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官渡之战初,于禁率二千人孤军,便能牢牢守住防线,让兵强马壮的河北军屡屡碰壁。

而襄樊之役,麾下统率七路兵马,三四万大军。却让关羽一役尽淹,七军全覆,三万余步骑统统做了俘虏。

而一向以法不循私而闻名的于禁,他自己竟然也投降了关羽,这真是让后人大跌眼镜的。

《三国演义》中,把于禁督七军往援襄樊之战时,完全描述成了一个因嫉妒庞德之勇,而欲与之争功,然后在军略布置上应对失措的小人,这完全就是胡扯。

一个假节铖,实封一千二百户的左将军,去与一个地位相差悬殊的杂号将军争功,这是不合逻辑的。

那么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就与朱灵明明无罪,曹操却为何要恼恨朱灵,要派于禁去夺了朱灵的营兵一样,是个谜!

而史书记载:于禁持军严整,凡有缴获财物,从不私藏,由是赏赐特重。

但这赏赐,应是曹操对于禁的赏赐,而其部众有无好处则未知。

然而,于禁执军法过严,好以严法御部下,不甚得士众之心。

这一点,是很值得回味一番的。

对于君王来说。大将与士卒私结恩义,一直是把双刃剑。

若将领爱兵如子。

则其军陷绝境时,部众会奋而为大将赴死,人人忘死奋战,而得绝处逢生。

其弊在于,私恩过重,军中会只知其将而不知君王。

若大将以威严竣法御部众。

部众因畏惧国家法度而对大将无令不从,在法度能及之际,自然是部伍整肃。

一旦兵临绝境,守法违法都是一死的情况下,法不再是威慑。

士卒们平日受严法管束的积怨,就或会爆发。此时,没有恩义相结的士卒,是不会生出甘为大将赴死之意的。正所谓,物极必反。

而于禁所督七军,除庞德所部退守高坡死战之外,余者迅速崩溃,全军俱不战而降。与于禁平日治军过严有没有关系,也只有天知道。

当于禁降敌消息传来。

魏王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

“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