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宴会上,毛主席问溥仪:传国玉玺去哪了?溥仪的回答引起一片哗然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今天请你们来,要陪一位客人。”

1962年新春,毛主席在颐年堂宴请了以章士钊,程潜等人为首的几位社会名流与乡友。

待众人坐定后,他才一脸神秘地跟众人嘱咐道。

性急的章士钊四处张望,也没看到所谓的“客人”,于是连忙追问此人是谁。

只见毛主席幽默地回复说:“这个客人可是大有来头,非要问的话,他可曾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哩!”

宴会上,毛主席问溥仪:传国玉玺去哪了?溥仪的回答引起一片哗然宴会上,毛主席问溥仪:传国玉玺去哪了?溥仪的回答引起一片哗然

此言一出,大家更是满头雾水

在席间众人开始苦苦思索之际,一位莫约五十来岁,戴着眼镜的清瘦男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慢慢走了进来,众人定睛一看,都不由愣了一下。

原来此人,正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溥仪!

章士钊更是多看了几眼,要知道,早年间他还曾在报纸上指名道姓骂过溥仪呢。

但眼前的男子姿态得体,跟宴席上的每位客人都和善地微笑示意,哪还看得出曾经呼风唤雨九五之尊的模样,这顿饭也自然吃得宾客尽欢。

而毛主席更是在席间妙语连珠,活跃气氛。

只见他边吃边与溥仪聊着些饮食口味,家庭婚姻等生活趣事,溥仪的神态也逐渐由紧绷变得放松起来。

新中国领袖与末代帝王共处一室谈笑风生的画面,确实也可谓是一个奇景。

而正当两人聊的投机之时,毛主席忽然笑着话锋一转:“大清的传国玉玺去哪儿了呢?”

溥仪闻言默然了几秒,才给出了答案。

那么,毛主席为什么突然如此发问?其背后又有何深意?而溥仪又是怎么回答的呢?

一枚传国玉玺

玺起源于周,直至秦朝才明确了玺与印的权利划分。

当时嬴政一统六国之后,为了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特意命令能工巧匠将和氏璧雕刻成为玉玺。

玺方四寸,外有腾龙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篆字。

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可以独享玺,而群臣只能使用印,只有帝玺才可以作为天命的象征。而又因为玉玺只能在帝王间相传,所以得名传国玉玺。

虽然秦二世而亡,但秦始皇提出的玉玺概念却被后世接受,并成为之后各代统治者们争夺的重点。

此后的玉玺被子婴进献给刘邦,预示汉朝兴起。

西汉末年,玉玺又因王莽抢夺导致破损一角,之后才被人用黄金镶补完整。

而后玉玺又在刘秀曹操、司马炎、隋炀帝等人手中流转,并随着隋朝的灭亡,被带入漠北突厥。

唐初李世民遍寻玉玺无果,只得派遣能人雕刻了一方玉玺聊以自慰。而随着突厥节节败退返归中原,传国玉玺终于再次现世,得以回归唐朝。

遗憾的是,随着唐朝式微,玉玺也遭焚烧,下落不明。

直至宋哲宗时期,才被一位乡野农夫发现并交还给朝廷。经多方学士考证,确定了玉玺真伪,并被收归国库。

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汴京都城,国库被洗劫一空,传国玉玺也被金人夺走,从此销声匿迹。

而之后的元朝明朝,虽都有声称秦制玉玺再度现世,但都缺乏明确的证据证明,最终不了了之。

随着清朝入关,皇太极多尔衮自称自己再次找回了秦玺,以此佐证正统论调,还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并最终促使皇太极易国号为清。

但后世根据文献记录考察,多认为此玺并非秦制,而是元玺。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醉心字画古董,乾隆私下找人鉴定了玉玺的真伪,在明确得知此玺并非秦玺后亦没有声张,而是选择就这么将错就错下去。

毕竟传国玉玺之于大清统治者,更重要的是其形式意义,而非真伪。

作为在民间与番邦宣传大清的信物,该玺一直被妥善收藏在宫内,借以稳定中原。

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三岁称帝,他继位之时,清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民族矛盾尖锐,列强虎视眈眈,国势风雨飘摇。

而他虽然被尊为皇帝,却始终受控于人,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枚棋子。

两次退位之变,他更是丧失了全部实权,虽然一直住在自己名义上的“家”内,但实际上却可谓是寄人篱下。

1924年发生的冯玉祥倒戈兵变,成为了溥仪命运的转折点,大量官兵入驻紫禁城,溥仪仓皇之际被赶出了皇宫。

而这时,日本人投出了橄榄枝,他的皇室血脉被日本人认为有机可图,也因此将他带到租界,给予他极高的礼遇。

慢慢地,溥仪就这么再次变成了帝国主义权力斗争的“傀儡”。

随着日军野心的进一步膨胀,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溥仪在日本人的指示下建立了“伪满洲国”,试图再次称帝。

而“叛国之徒”溥仪的形象也因此在中国人心中一落千丈,为人不耻。

随着战局的逐渐明朗,溥仪心知肚明日本战败已成定局。

1945年,他再次出逃,如同21年前他出逃皇宫那般,谋求生路。而这次,他不像以往幸运。

1945年8月,溥仪在沈阳飞往日本的飞机上被苏联红军逮捕关押,1946年他作为重要证人出席远东军事法庭,对日军在华所犯罪行一一进行指认。

溥仪对自己糊涂的前半生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1950年得知自己将被引渡回国之际,他心中颇感绝望,屡次想自杀了之。

甚至在得知自己回国是进入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之后,也表现得十分绝望消极。

但溥仪没想到的是,他面对的不再是封建社会杀一儆百以绝后患的旧君主,而是欣欣向荣的新社会,注重民主的新领袖。

在改造所里,溥仪的吃穿得到保障,并定期学习马列主义的书籍。

在改造所的日子,真正重塑了溥仪的三观,让他知晓什么才是时代需要的发展。而他也开始慢慢发生了转变。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主动联系狱长,表示愿意上交自己珍藏的文物,希望能让它们在新中国手中物尽其用。

1955年,毛主席还派遣了溥仪的叔叔载涛去管理所看望溥仪。

载涛在爱新觉罗家族中辈分高,地位重,更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分子,说话颇有分量。

载涛与这个自己曾经反目的侄子见面时,更是语重心长地劝告他要好好学习,争取宽大处理。一番话下来溥仪深受所动,并动情地表示自己一定好好接受改造。

在改造所的日子里,溥仪静下心来,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他回顾自己荒唐错误的过去,写下了《我的前半生》一书,此书不仅是忏悔录,更是他尖锐的自我剖析。

1956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一锤定音,择定了关于溥仪的后半生道路,“给他自新的机会”,让他们为人民办点事儿”。

伟人认为,溥仪等人虽然是旧社会的代表,但对于他们的处理方法只能是逐步改造,而不是简单处决,因此革命要革的是思想,而非个人。

而终于,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主席做出了特赦溥仪的决定。

溥仪一生经历了三次历史拐点,少年时一度转身,成为了“傀儡”皇帝;“九一八”事变错误地叛国决定,成为第二个人生转折,也是其人生最糟的拐点;而三度转身,溥仪彻底由战犯变为公民,也终于让他的人生驶向正轨。

失踪的国宝

溥仪回归社会后,被安排到植物园工作。一年后,又因工作表现出众而被安排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为了一名文史专员。

而他也适应了身份的转变,在平凡的岗位上自食其力地生活工作着。

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与境遇,毛主席十分关心溥仪之后的人生发展道路,经常派人前去探望。

1962年新春之际,毛主席邀请溥仪来到中南海颐年堂小聚,也由此发生了文章开头一幕。

作为湖南人,毛主席一直都偏爱有滋味的辣菜,当时席间就有几道辣菜,溥仪不小心吃了几口,辣得额头直冒汗。毛主席见状打趣问:“比得上你们御膳房的菜吗?”

溥仪笑着回应说:“御膳房做菜太浪费了,还是家常菜有滋有味。”

毛主席闻言也是开怀大笑,笑着笑着,又由此为引关心起了开国玉玺的下落。

溥仪回忆起这桩往事,面露难色,忽然百感交集地叹了口气,直言道:“我不知道。”

此话一出,引得在座一片哗然。

原来当时冯玉祥兵变突然,溥仪几乎没带任何行李,就匆匆离开了皇宫。

而作为皇室象征的玉玺,就这么被遗忘在宫中。后来听说冯玉祥在宫内找了许久,也没发现它的下落。可能是被特务趁乱掳走,带到了海外。

作为见证中华文明千年帝制的珍贵文物就这么在自己手中不见踪迹,也怪不得在面对毛主席的询问时,溥仪会面露愧疚地思考许久。

毛主席听完后也有些许唏嘘。

随后毛主席叫来了警卫员,让他递上了一个方形盒子。

盒子打开,众人皆是十分震惊,原来伟人派人拿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章”。

在众人的目光中,毛主席小心翼翼地拿起它,开始介绍。

原来新中国的“国玺”材质,设计都与过去天差地别。

新的国玺是由铜铸造而成,与旧王朝玉石制成的玉玺不同,一个代表着上流社会的至高无上,而另一个,却彰显着人民百姓的朴实无华。

而铜,更有铜墙铁壁的寓意所在,借以歌颂人民力量的伟大。

印章上的字体则选用了简明的宋体,也是由劳动人民一笔一笔描画雕刻而成。

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新中国的成立与人民的努力息息相关。

没有人民,就勿论新中国。

溥仪闻言,心中更是感怀万分,连声称赞,这才是国家真正需要的“传世国宝”。

而毛主席也谦逊地表示,新中国就如同这个崭新的国玺,还是少年,需要时光的沉淀。

而曾经溥仪手中的传国玉玺,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风雨行路,也具备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溥仪闻言也不免有些失落,毕竟这样珍贵的文物是在自己手中丢失。而这对于他曾经混沌懵懂时犯下的罪孽,也只是沧海一粟。

但毛主席却语重心长的拍了拍溥仪的肩,叫他好好端详这枚新国玺。

并表示,如今你也是新中国人民群众的一员,现在的国玺不再属于个人独有,而为全天下劳动人民所共有,你也一样。

新的时代,要一直向前看齐,做对社会、国家和民族有益的新人。

短短几句,不仅化解了溥仪多年来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的囹圄,更展现了其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情万丈。

溥仪更是为伟人博大的胸怀而感慨不已。

饭后,毛主席拉着溥仪等客人一同合影留念,还特意留了右侧位置给溥仪,同行的摄影师也抓住机会留下了好几张两人的合照。

章士钊见状,更是笑着总结道:“这是开国元首和末代皇帝。”

结语

这张与毛主席的合照,成为了溥仪的珍藏。

此后数年里他一直将其摆在床头,以供自己时时回忆思考。

溥仪曾执笔写下:“欣逢春雨获新生。”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共产党的恩情可不正如春雨一般,滋养新生。

新中国从不曾放弃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曾是封建势力的典型代表。但只要态度端正,肯于接受教育,就会有所进步,并实现人生的成功转折。

至于丢失的传国玉玺,失去了政治意义,便也只是一块见证历史沧桑的文物。

而今,我们的国家已经不再需要传国玉玺作为巩固统治的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民主与科学的政治制度。曾经几经易主的无价之宝,也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逐渐湮没了身影。

行至晚年的溥仪,过着再寻常不过的凡人生活——三餐四季,工作休闲。

而这样的平凡,与他前半生的颠沛流离相比,又何尝不是一种纯粹的安稳。

如今长在红旗下,生在春风中的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溥仪 传国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