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生酷爱读史书,他的床上,光是书籍就占了大半部分,在这些书中,他尤其喜欢《资治通鉴》和《三国志》。
在三国诸多人物之中,除了诸葛亮,毛主席最喜欢谈论的,就是曹操这个被后世称为“奸雄”的人。
不同的是,毛主席一直认为应该对曹操做正面评价,他也曾经为曹操“翻过案”,称赞曹操是集政治、军事和文化才能于一身的人物。
对于曹操的缺点,他也有过评价,他认为曹操主要有两个缺点,正是因为这两个缺点,让曹操失去机会,没能在有生之年一统三国。
曹操为何没能一统三国?
一战失机无缘天下
“优柔寡断”是曹操的第一个缺点。
1966年3月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毛主席针对曹操在打败张鲁之后的安排,提出了对曹操的这个看法。
刘备占据益州之后,根据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格局即将形成,远在许昌的曹操也意识到,如果刘备在巴蜀一带站稳脚跟,必将是他的一个强大对手。
占据益州之后,处于南北交接地带的汉中,就成了刘备必须拿下的门户之地。
汉中北邻秦岭,南接巴山,后面是巴蜀一片沃野,往前则是中原的大片山河,汉高祖刘邦,当年就是在从这里出发击败项羽,最终创下了汉室江山。
曹操也同样认识到了汉中的重要性,为了遏制刘备的势头,曹操决定起兵,想要抢在刘备之前,拿下这个交通要道。
当时占据汉中的,是创立了五斗米道的张道陵之孙—第三代天师张鲁。
曹操起兵攻打汉中时,张鲁自忖没有和曹操一战的实力,就想直接投降。
张鲁的弟弟张卫却力主和曹操开战,仔细权衡之后,张鲁同意了张卫的主张,派他去驻守汉中南部的咽喉要道阳平关。
建安二十年七月(公元215年),曹操大军兵临城下,开始攻打阳平关。
曹操本以为凭借他们的军力,能很快拿下阳平关,然而大军打了三天,损耗无数,城却没有拿下来。
后来还是因为机缘巧合,才让曹操打了个胜仗,当年11月,张鲁投降,这场战争才最终胜利。
拿下汉中后,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刘备在益州立足不稳,又急着争夺江陵,如果曹军做出攻打益州的姿态,刘备势必会阵脚大乱。
打破刘备的部署之后,曹军再顺势进军,肯定会一举拿下刘备,司马懿还特别向曹操强调,此时正是一个好时机,如果不抓住的话,后面再想拿下蜀地就会非常艰难。
但是曹操此时却觉得,刘备有诸葛亮辅佐,在四川已经有了气候,再说蜀地道路崎岖,如果久攻不下,他们逃都没处逃,所以就没有采用司马懿的献策。
曹操还驳斥司马懿贪心不足: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
有人指出,之前打张鲁的艰难,让已经60岁的曹操生了退意,所以才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驳斥司马懿。
其实曹操未必不知道事情的利弊,只不过他当时没有临机决断的魄力,一时犹豫,这才坐失良机。
过了几个月之后,曹操又后悔当时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但是此时形势和当时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再举兵也不会再有当时的优势了。
试想一下,如果曹操当时一举拿下刘备这一方势力,再对阵孙权时,肯定会占据绝对优势,一统三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就因为这一战失机,让曹操在自己有生之年无缘天下了。
毛主席深谙用兵之道,在看到这一段历史时,自然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曹操的这次失误,就是因为他遇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造成的。
曹操的优柔寡断,还体现在他没有除掉司马懿一事上。
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在临死前曾向曹操进言,对于司马懿这个人,能用就用,不能用就必须杀掉。
司马懿当初是因为支持曹操称帝,从而获得了曹操的信任,之后又因为司马懿足智多谋,曹操就把他安排到自己儿子曹丕身边。
郭嘉的建议其实正好说到曹操的心上了,曹操也曾经对曹丕说过,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生性谨慎多疑,又包藏祸心,让曹丕注意。
就在曹操对司马懿起了杀心的时候,司马懿却已经取得了曹丕的信任,面对父亲的告诫,曹丕丝毫不放在心上,还一再庇佑司马懿。
司马懿也善于伪装,他察觉到了曹操对他态度发生变化之后,就更加勤勉,表现的特别忠心,就这样逐渐让曹操放下戒心,打消了杀他的念头。
曹操死后,司马懿逐渐坐大,架空曹氏权力,最终从曹操重孙子曹芳的手中夺权,让司马氏取代了曹氏坐拥天下。
正是因为曹操遇事优柔寡断,才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司马氏这个祸患,使得曹魏的江山断绝。
“宽以律己、严于律人”不是取胜之道
毛主席所说的曹操的第二个缺点,就是他作为统帅,不但不能严于律己,反而是宽以律己、严于律人。
对阵袁绍的“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在许昌发布《败军令》,里面规定,将领出征,仗打败了要治罪,如果失利了就免去官职,撤掉爵位。
毛主席看到这里的时候批注道:赤壁之败,将抵何人罪?
赤壁之战曹军惨败,作为统军的指挥者,怎么不见曹操出来治自己的罪,毛主席批评的,就是曹操“宽以律己、严于律人”的态度。
行军打仗,讲究的就是令行禁止,上下一心,如果统帅连自己制定的法令都不能遵守,还怎么做到令行禁止,这样一来,军队的战斗力势必大打折扣。
而且兵败之后,曹操作为主帅,不但不站出来承担责任,反而责怪下面的将领,治他们的罪,这就是没有担当的行为。
这种宽以律己、严于律人的做法,时间一长,只会寒了属下的心,让他们不再对统帅心悦诚服,做不到上下一心,又怎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中国革命的领路人,毛主席在这一方面就做得比较好。
1937年,延安发生了一件枪杀进步女学生的恶性事件,枪杀女学生的就是在井冈山时期就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黄克功,毛主席、贺大姐对他的感情都很深。
为了严明党的纪律,毛主席认同给陕甘宁边区法庭写信,要求秉公执法,黄克功在经过公审定罪之后,被当场枪决了。
毛主席不仅不徇私情,他自己也非常自律,一生从不搞特殊,中国工农革命也正是因为有了毛主席的领导,才能最终成功。
而曹操除了没有担当之外,他还因为不能律己,招致了一场灾祸。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宛城的张绣,大军在淯水驻扎下之后,张绣就率领部众前来投降。
不战就能拿下宛城,曹操自然非常高兴,就设宴款待张绣和他手下的将领。
为了展示自己军中人才济济,曹操还让猛将典韦手持巨斧,威风凛凛地站在自己身后,他走到哪里,典韦就把斧子举到哪里。
这一招出来,吓得张绣和他的部将战战兢兢,一顿饭吃的也不舒心,宴席过后,张绣对自己的安危也产生了怀疑,生怕曹操会杀掉自己。
而曹操这里还洋洋得意,以为张绣完全被自己吓服,就大喇喇地把张绣的婶母邹夫人为妾,又送金银给张绣手下的大将胡车儿。
听到婶母被纳之后,张绣勃然大怒,认为曹操此举就是为了羞辱自己,再加上曹操对胡车儿的拉拢,更让张绣认为曹操对自己没安好心。
在属下贾诩的建议下,张绣突然带兵攻入曹操的军营,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
慌乱之中,典韦为了保护曹操,和张绣手下恶战而亡。
因为曹操的坐骑死在乱军之中,他的大儿子曹昂就把自己的坐骑让给曹操,结果自己却因为没有坐骑,被张绣追上之后,死在了乱军之中。
曹昂虽然不是曹操正妻丁夫人所生,但从小被丁夫人抚养,相当于曹操的嫡长子,所以也是曹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作为曹操的长子,曹昂的能力和品德连曹丕都十分认可,如果曹昂不死,那么之后还有没有司马氏的事情,也就另当别论了。
抛开司马氏不谈,曹操有这样一个得力的儿子在身边,在加上比曹丕年长十多岁的优势,未必在日后没有能力自领一军,替曹操征战天下。
曹操的这种“宽以律己、严于律人”的做法,不仅影响了曹军的战斗力,也让他失去了一个合格的继承人,让可能出现的“曹伟一统”付之流水,根本就不是取胜之道。
“魏帝营八极”,应该予以肯定
虽然指出了曹操的缺点,但是毛主席也说过,后来司马氏能一统三国,都是曹操奠定的基础。
在评价曹操的时候,毛主席引用了李白的两句诗说:
“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
祢衡是东汉名士,曹操不但没有重视他反而羞辱他,京剧里有一出《击鼓骂曹》,讲的就是祢衡被羞辱之后,反过来怒骂曹操的故事。
小看祢衡是曹操的过错,但是李白也肯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功绩,毛主席认为,这是比较符合客观事实的一种说法。
在史书《三国志》中,曹操一直都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只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所谓的“汉室正统”,作者才刻意地把曹操刻画成了一个奸雄。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也说过,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自己和很佩服他……
毛主席读到这篇文章时,还着重在这句话下面划了粗重的红线,他也很认可鲁迅对曹操的正面评价。
毛主席还非常欣赏曹操的“屯田”和“不杀降”的法令。
《三国志》里面描写曹操“屯田”的内容,毛主席也划上了红线,有些地方还圈了起来。
1952年,毛主席视察河南安阳的时候,在和随行人员的谈话中,又一次肯定了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说这为后来晋朝统一打下基础。
对于曹操这对待俘虏问题上表现的气度,毛主席也非常认可,《三国志》里写的刘表斩杀俘虏一节,毛主席就在旁边批注道:杀降不详,孟德所不为也。
1958年,毛主席在和柯庆施、李井泉等人谈论《三国志》时说,曹操的奸臣形象,是被《三国演义》塑造出来的,小说占着通俗易懂的优势,才误导了大众。
毛主席说,之所以把曹操写成反面人物,就是因为那些反动的封建氏族维护他们的封建正统观念,现在中国人民打破了压在头上的这座大山,自然也要把这个“错案”给他翻过来。
毛主席还说,三国的众多人英雄人物中,对统一贡献最大的,就是曹操,他还说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这可是毛主席唯一一次这么评价历史人物!
在毛主席的影响下,被骂了1000多年的曹操终于恢复了名誉,戏曲舞台上曹操的“白脸奸臣”的形象也有了改变,眉心多了一处红点,还了他一个正面形象。
结语
毛主席一生手不释卷,正是因为他在读书的时候,边看边思考,才能在肯定曹操能力和功绩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曹操的两个失误。
也正是因为从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中学习到的经验,让毛主席能够带领中国革命,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