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3年,曹操亲自领兵南下攻打濡须坞,势必要报当年赤壁兵败之仇,孙权毫不畏惧地率东吴水军迎战。水战本就是东吴的强项,在孙权的指挥下,东吴水师更是士气高昂、进退有序,即使是曹操也讨不来便宜。双方对峙一月后,曹军只能留下数千溺尸匆匆撤军。望着对面年仅31岁的东吴英主,年近花甲的曹操感慨万千,知道自己短时间内是赢不了,喟然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要知道曹阿瞒平日自视甚高,一生就没服过谁。此时两军对垒,能如此夸赞敌国的领导人,长他人志气,说明孙权确实很有能力。
孙权有什么优点,能让曹操说出“生子当如孙仲谋”?
纵观孙权在位的50余年,在军事上他的能力不算出彩,单一个合肥都屡攻不下。况且孙权并不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而是继承了来自兄长的江东家业,先天比曹操、刘备等艰辛创业者矮了一头。但要是以为孙权只会守业而不会创业就错了。当年孙策死时,孙氏政权的地盘只有江东6郡;而经过孙权苦心经营数十年,东吴地盘、人口已经大了好几倍,坐拥荆、扬、交3个州。这样看来,孙权开疆扩土的能力并不输曹操、刘备等君主。
要知道继承政权时孙权才18岁,年未弱冠,在部下们眼中不过是黄口小儿,难以服众。整个孙氏政权人心浮动,一些不服孙权的人开始蠢蠢欲动,图谋造反。而敌对势力也摩拳擦掌,不仅深山里有山越和豪强势力与孙氏作对,而且北方还有曹操正准备伺机南下。孙氏政权一时之间内忧外患不断,而这些重担都需要孙权一力扛起。
然而孙权并不慌乱,他思路很清晰——要先笼络孙氏的铁杆旧部,作为自己的基本盘。首先,他选择了孙策临终托孤的张昭,以老师之礼相待,敬称“张公”。张昭是文臣领袖,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孙氏对张昭有重恩,忠诚度方面是毋庸置疑的。张昭果然不负期待,坚定地率领群臣拥立孙权,一边上表朝廷求封,一边下属文武百僚各守其职。有张昭护着,孙权这才得以立稳脚跟,让宵小之辈始终不敢太过放肆。
除了张昭,孙权还格外看重周瑜这位武将之首,统事之初就任周瑜为中护军。周瑜和孙策同年,又是发小,算得上孙权半个兄长,因此也乐于拥护新主孙权,甘为人臣。有了张昭、周瑜的表率,文臣武将们哪敢不从?换届危机就这样被孙权轻易化解,甚至局势比之前更加稳固了。
不过孙权并不是一味地偏袒旧臣,在骆统“尊贤纳士,勤求损益”的建议下,孙权开始网罗各方人才。周瑜在其中出了很大力,引荐了很多日后的名将,比如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鲁肃。鲁肃刚来江东,孙权就迫不及待向他请教:“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把自己类比为齐桓公、晋文公两位春秋霸主,可以看出其实孙权心里已经隐隐有称霸天下之意。鲁肃回答:“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畔,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此言简直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直接一言道出了称帝之路该怎么走。
因此孙权对鲁肃十分敬重,即使张昭认为鲁肃“年少粗疏”,孙权也不甚在意。在数年后的赤壁之战中,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主张抵抗曹操,果然以少胜多大败曹操,还趁势夺得荆州,将势力发展到了长江中游地区。同样投奔孙权而受到重用的还有甘宁,孙权对他们的态度不偏不倚,“同于旧臣”。依据甘宁的献策,孙权按部就班攻破江夏、擒杀黄祖,俘获其全部人马。正是由于孙权不拘一格地尊贤纳士,东吴才渐渐人才济济,贤能之士后继不绝。
回过头来再看曹操的感慨,不难发现孙权简直是理想中的继任者。作为仓促上任的军阀后代,孙权既坐稳了位子,又让江东基业发展壮大,最后不但能和蜀、魏三足鼎立,而且他自己也开国践补,成为吴国第一代皇帝。反观魏蜀两家的继任者,曹丕在位七年几乎毫无作为,充其量只是守成之主。而刘禅更是不堪,在天子宝座上当个甩手掌柜,国家大事全扔给诸葛亮。他混日子也能保住祖宗基业,全靠蜀国外有天险阻隔,内有千里沃土,可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到了晚年,孙权由于年老志衰,变得猜忌多疑,治国能力直线下降,甚至做出屠戮大臣的事。而他在选继承人时候的犹豫不决,更是导致了太子和鲁王的党争加剧,最终引发宫廷内乱。这次内乱也是东吴衰亡的直接原因。然而瑕不掩瑜,在孙权长达五十年的统治时间里,吴国内部基本稳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迅速,这种帝王之才如何不令曹操羡慕不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