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唐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一些野史中,有着一对神人“父子”,他们就是李淳风与袁天罡。
说到李淳风与袁天罡,就一定会联系到他们所著的《推背图》,这套能预言后世上千年的“奇书”,直到现在都没有人勘破其中的秘密。
李淳风与袁天罡是师徒还是父子
野史是这么说的,袁天罡因外出云游,遇见了李淳风的母亲,随后“逾年,生一子名淳风”。当然,这类只能当做故事听一下,完全不可靠。袁天罡家住四川,而李淳风出生于陕西,两地相隔很远。
在真实的历史上,李淳风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叫李播。但李淳风与袁天罡是有“交集”的,他们的关系是师徒,并不是野史中的“父子”。在中国古代,师父的这个称谓,和现在的“老师”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它所承担的职责更重。传道、授业、解惑,那只能称为“师”,而“父”就真是要保证徒弟的工作和生活了。所以在野史中两人传成父子关系,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根据《新唐书》里面的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 以论撰自见”。这句话里,明确表示李淳风的父亲是李播 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后来弃官去当了道士,颇有学问。
虽然说,李淳风祖上不是士大夫家庭,但家里仍给他提供不少的资源,用来接触“天文”与“历法”这两门大学问。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喜欢研究万事万物的规律。
当时是隋朝末年,各地也正处于乱世之下,李家也受到了波及。当时李淳风只有9岁,为了生计只听从父亲的建议远赴蜀地,拜袁天罡为师学道。学艺八年后出师,正式闯荡江湖。
唐高祖武德二年,李淳风回到家乡,在好友刘文静推荐下,给秦王李世民当幕僚,正式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但刘文静在这之后得罪了唐王李渊的幕僚而被杀。李淳风也受到牵连,被迫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
唐太宗贞观元年,李淳风与恩师袁天罡再次相遇,两人共同辅佐唐王。在研究《戊寅元历》的时候,发现这本“旧历”中对季节时令的预测时常不准,于是袁天罡让徒弟李淳风牵头上书,提出了18条意见。引起了李世民的极大的重视,最后李世民采纳了意见,让师徒两人主持新的历法修改。
最后,袁天罡与李淳风师徒二人入主太史局,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后来,他们再次向唐太宗上疏,建议改制浑天仪,最后于贞观七年,制成了“铜铸浑天黄道仪”。这个“新式”的天象测量仪,将早期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
贞观十五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与袁天罡一起撰写了《天文》、《律历》、《五行》三志,与《五代史》并入《隋书》。这些著作对魏晋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的天文、历法、数学,作了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也正是在这些历法的推演之下,才出现了后来名震至今的《推背图》。
所以说《推背图》里面涵盖了更多的是天文、历法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知识。而不是那类神神叨叨的“预言”。想要明白《推背图》中的含义,要有极强的数学逻辑学能力。
唐高宗显庆元年,李淳风、袁天罡与国子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真儒等受诏审定并注释《十部算经》。这部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教材。由《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夏侯阳算经》、《张丘建算经》、《缀术》、《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术》组成。
因为这十部书年代久远,内容晦涩难懂,其中还有不少错误的地方。袁天罡和李淳风所做的就是纠正了这部书存在的缺点,使这部书趋近于完美。 《十部算经》成为唐朝以后各朝代的数学教科书,对唐朝以后数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为宋元时期数学的高度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之后,《韩延算术》、《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章算术纂类》、《数书九章》等算学著作,都以《十部算经中》的理论作为蓝本进行一系列的“再创作”。
《乙巳占》也是李淳风一部重要的星占学著作,总共有10卷。这个著作的问世,袁天罡功不可,虽然他没有参与其中,但这套书是根据袁天罡留下的手稿基础所著,其中“政教兆于人理,祥变应乎天文”的理论正是他授予李淳风的。
《乙巳占》中总结了唐贞观以前各派星占学说,保留各派较一致的星占术,摈弃相互矛盾部分,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星占体系,对唐代以后的星占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乙巳占》中,还记录了重要的气象现象,并将风力设定了级别。过了一千多年后,英国人蒲福于1805年才把风力定为12级。以后又几经修改,风力等级自1946年以来已增加到18级,这些也算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两人“玩剩下”的了。
咸亨元年,李淳风过世。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昭”,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如今,李淳风在民间近乎是“老神仙”,受到百姓的敬仰。而袁天罡作为师父,在幕后给予了徒弟很多支持,是他将李淳风打造成为唐代的“传奇人物”,尽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