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春正月,将幸许昌,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帝心恶之,遂不入。壬子,行还洛阳宫……遣后宫淑媛、昭仪已下归其家。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这是《三国志》中关于魏文帝曹丕去世的记载。
曹丕逝于公元226年6月(出生于187年冬),去世时尚不足39岁。《三国志》记为40岁,可能指虚岁。
曹丕的父亲曹操寿65岁,母亲卞氏寿71岁。曹操与卞氏共有4个孩子:曹彰寿34岁,曹植寿40岁,曹熊亦早逝。更离奇的是,曹丕共10个儿子(实际上可能是9个),均未活到40岁。继承曹丕皇位的魏明帝曹叡仅活了35岁(《三国志》记为36岁),不过,曹叡可能是袁熙(袁绍的次子)的儿子。
如此惊人的短命,暗示着曹家可能有遗传病。但曹植的儿子曹志应活到了60岁以上(曹志生年不详,但曹植逝于232年,曹志逝于288年,即使是曹植去世当年生曹志,曹志寿亦55岁)。
曹丕努力15年才上位,为何在位只6年?或因有高血压还吃错药
曹操后人的健康记录甚少,只有关于曹丕的三两句,可以管中窥豹。
曹丕18岁驻邺城,33岁才大权独揽,历经15年起伏动荡,在位却只有6年。
少年时,曹丕的身体很好,但33岁写《短歌行》时,称:“嗟我白发,生一何早。”已有早衰迹象。两年前,因“建安大疫”,曹丕的幕僚徐幹、应玚、刘桢等病死,曹丕在书信中说:“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可见此时还没有白发。
两年后,曹丕“表首阳山东为寿陵,作终制”。所谓终制,是丧葬礼制的嘱咐,此时曹丕才35岁,难道已知来日无多?
曹操有头风,最早记录在他40岁时。有学者怀疑是癫痫,但癫痫患者发作时口吐白沫、意识丧失、浑身抽搐,症状很明显,史料却未记。也有学者怀疑是脑瘤,但脑瘤患者很难生存20多年。还有学者怀疑是血吸虫病,但血吸虫病引发的头痛发作时,用针灸无法缓解。
比较合理的推断是,曹操患有高血压性偏头痛。高血压可遗传,如父母都有高血压,遗传几率在50%左右,如父母一方有,则几率在30%左右。一般在40岁左右发病。
高血压与不良生活方式之间关系更直接。为争储位,曹丕常年精神高度紧张,更麻烦的是,他可能有服食“紫食寒食散”的习惯。
传说“紫食寒食散”是张仲景发明的,后与“侯氏黑散”结合,成“五石散”。
《黄帝内经》早已指出“石药发癫”,石药中含微量元素,能短时期增高血压、加快血流,让人精神一振,产生治好病的错觉。但石药中含礜石,是一种砷化物,有剧毒。当时人们服用时又不加淬炼,对高血压患者尤其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