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老皇帝向大臣托孤的,刘备托孤诸葛亮,孙权托孤诸葛恪,曹叡托孤司马懿。在这三场托孤大事上,最成功的无疑就是刘备,孙权与曹叡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以曹叡托孤简直就是错的都不能再错了,虽然这并非曹叡本意。当然,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托孤事件 都是血淋淋失败的例子,从刘邦开始,到汉武帝,到最后慈禧杀顾命八大臣,难道都是这些皇帝无能又无识人之明,只能说是这是封建制度下必然发生的事情。
司马懿能夺权成功很大程度在于魏明帝曹叡托孤失败
在三国一共11位皇帝里,最优秀的就应该是曹叡了,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远胜于吴蜀两国,对于曹叡个人而言,他无疑有三大悲剧,一是早年丧母,二是英年早逝,第三就是身后无子。尤其是对于一位皇帝来说,没有儿子是致命的。曹叡22岁登基,在位13年,曹魏一朝的皇帝都短命,这也是司马懿最后能成为权臣的一个主要原因。要知道,司马懿可是比曹叡大25岁,比曹丕大8岁。司马懿无论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政治方面,都堪称"赢家"。他活跃在曹魏朝堂上40余年的光景,先后经历了曹魏四位皇帝(加上曹操),既为曹魏立下战功,却也是曹魏的掘墓人。
曹叡有三个儿子,清河王曹冏,繁阳王曹穆,安平哀王曹殷,三子都是早夭而亡。可以说,子孙不盛是亡国之兆。当身染重疾的曹叡不得不将宗室之子抱到宫中抚养的时候,其内心又是何等地悲哀。曹叡收养的两个儿子,一个是齐王曹芳,任城王曹彰之孙、曹楷之子。一个是秦王曹询,生父不详。后来曹询突然病逝,曹叡就立7岁的曹芳为太子,由于太子年幼,自然得设立托孤大重臣,这里可以明确地指出,曹叡辅政大臣的第一人选跟本就没有当时已经垂垂老矣已经50岁的司马懿。
曹叡此时开始寻找托孤大臣,这个时候的曹魏宗室再也选不出像样的人才,曹真,曹休,曹洪都已去世。受曹叡器重朝中重臣徐晃,张郃,王朗,贾逵,钟繇,华歆,刘晔都已病逝。曹魏处于青黄不接的态势。此时从曹操时代就跟随魏武帝并此时依旧身居要职的也没有几个人了,崔林,满宠,蒋济,郭淮,王凌,高柔,卫臻,孙礼和司马懿。但这些位高权重的高官对曹叡一个都没有用。曹叡考虑托孤大臣,曹魏宗室自然是首先考虑和选拔的对象,因此曹叡最初设想的辅政大臣是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曹叡的辅政团队与曹丕死时的布局截然不同,当时四位辅政大臣,曹真与曹休为宗室是武职掌军权,陈群和司马懿是文职,管政务。
可以说,曹叡的这个辅政团队并不理想,但这已经是当时最佳人选了。在这份名单中,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曹肇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就是曹叡的男宠,夏侯献应该是夏侯惇一系。秦朗虽然不姓曹,但却是曹操的养子。其父秦宜禄是吕布麾下的主将,其母杜氏。关羽在曹操处的时候,曾向曹操恳求,要将秦宜禄之妻杜氏许他为妻,曹操允诺,而当曹操一见杜氏惊为天人,就把对关羽的承诺忘在了脑后,立即自己就给收为妾室,这也许就是后来关羽背弃曹操的原因吧。就这样,秦宜禄之子秦朗就成为曹操的养子,曹操,曹丕和曹叡对秦朗都十分喜欢。曹叡在位的时候,秦朗执掌禁军。
这五人除了都是宗室外还有另一个共同点,就是五人均任军职。从这个细节上,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曹叡在临终前的注意力,就是军队必须听命于皇帝(宗室)。曹丕与曹叡在位时候,对宗室控制得十分严格,轻易不授予兵权和节制地方。但在所有的宗室里燕王曹宇是是个例外,曹叡对他十分器重和厚爱,曹宇是曹操与环夫人之子,与曹冲是一母所生。属于曹操最小的儿子之一,他的岁数应该和曹叡差不多。曹叡自从登基之后,就对曹宇另眼相看,多加培养。
公元238年12月,曹叡将郭氏立为了皇后,加封燕王曹宇为大将军,统领曹魏三军,为首席辅政大臣。但就一个人显然也不行,必须要辅以士族大臣,防止曹宇专权,应该说,在士族大臣里最适合的就是司马懿了,此人文武全才,忠心不二,加上又是三朝元老。而且此人也深受曹叡信任。还有一个人就是卫臻。作为辅政大臣,人品第一,忠心第二,能力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最初在选择士族大臣的时候,曹叡可以说十分踌躇。但最后这两个人曹叡都没有选,一律都以宗室充当,这可以说是曹叡的一大败笔,这也是最后司马懿起兵的时候,士族大臣都支持司马懿的主要原因。
总之,曹叡设立的这五位大臣完全都是出于出身和地位,丝毫没有考虑个人能力和朝中派系的平衡考虑,而就这五个人的能力来说说,更是无能之辈,这五个人捆在一起也不及半个司马懿。所以当曹叡的这份辅政名单出炉后,马上就遭到了反对。反对的两个人,是中书监刘放和中书令孙资。曹魏时期,负责皇帝文书起草工作的是中书监,负责皇帝的机要事务,包括诏书的起草,刘放和孙资在曹操在世时就已任职秘书郎(曹操的秘书),刘放和孙资二人虽然能力不高,一直担任秘书工作,但历任三朝,曹叡当皇帝时候,二人依旧如此,可以说,如果没有取得皇帝的绝对信任,是不会长期负责这项工作的。尤其是曹叡在上位后,对这两人尤其信任,甚至在决策时也经常咨询两人的意见。可以说,曹叡在位23年,几乎所有的诏书都是出自二人之手。
由于刘放和孙资长期陪伴曹叡左右,与燕王曹宇和领军将军夏侯献等人的关系十分恶劣。二人也知道,一旦曹宇和夏侯献等人辅政,他们二人必然死无葬身之地。公元238年12月27日,当日是曹宇和曹爽值班。曹宇此时有事去找曹肇,这下算是给刘放和孙资一个天大机会,而此时的曹叡已经是奄奄一息。二人借机向曹叡提出,曹宇不能担当这么大的责任,应该迅速召回司马懿辅政,曹叡问:“还有谁可以承担责任?”当时只有曹爽一人在旁,刘放、孙资顺势推荐曹爽,并且说:“应当召回司马懿参与。”曹叡问:“曹爽能承担这件大事吗?”曹爽汗流满面,紧张得不能回答。刘放暗中踩他的脚,耳语说:“快说以死奉社稷。”
曹叡听从刘放和孙资建议,打算任用曹爽、司马懿,不久中途又改变,下令停止先前的任命。刘放、孙资再次入见游说曹叡,曹叡再度听从他们的意见。刘放说:“最好亲自写下诏书。”曹叡说:“我疲乏极了,不能写。”刘放随即上床,把着明帝的手勉强写下诏书,遂拿着出宫大声说:“有诏书免去燕王曹宇等的官职,不得在宫中滞留。”曹宇等人流泪而出。应该说,此时的曹叡已经迷糊了,完全被刘放和孙资控制了,此时如果曹宇强硬一点,也不至于如此,就此也说明曹宇是个废物。事关国运的辅政大臣,就这样轻轻巧巧地转了一个弯。
曹叡的这道诏书遭到夏侯献、曹肇阻拦,二人反对司马懿辅政,曹叡经过一番纠结,下决心免去曹宇、夏侯献、曹肇、秦朗的官职,由曹爽、司马懿辅政。如果说司马懿可以成为托孤之人,那么卫臻,满宠,崔林等人同样具有被托孤的资格。而刘放和孙资之所以提议司马懿,就是因为二人与司马懿关系莫逆。要是没有孙资刘放没插一脚,历史怎么发展,不好说啊。后来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封曹宇为燕公。公元265年曹宇去世,作为曹操的儿子,硬是把司马昭都熬死了,从东汉活到西晋,再多挺两年都能见到东吴灭亡,结局也算不错,比曹爽强多了。
公元239年1月22日,太尉司马懿率师从辽东回到黄河以北。曹叡急召司马懿入朝。待司马懿匆匆赶到,马上被引入内宫。曹叡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恸哭同意,当日曹叡驾崩,可以说如果不是差了这一天的时间,司马懿也成为不了托孤大臣,司马懿被托孤本身就是一个意外和政治阴谋的产物,只能说是天意使然。曹叡在辅政人选的考虑上尽管漏洞百出,但也并不是一定就会导致司马篡政、权柄转移的。事件的发生,总需要一个契机。只有得到了这个契机,运气才所以被称作是运气已。
司马懿与曹爽两人,不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绝不对等。在这种情形下,指望两人日后能精诚合作,几乎是天方夜谭。曹爽辅政十年 ,最后被司马懿一天诛杀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