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的高平陵兵变,这对整个三国历史来说都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它代表着曾经在三国历史上叱咤一时的曹魏家族的彻底没落,从此曹魏王朝虽然还存在,但是已经姓司马了。司马懿,司马昭父子他们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将潜在的对手一一剪除,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干脆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奂让位,自己登上了皇位,这就是西晋王朝。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为什么会轻易相信司马懿的诺言?
曹魏丢掉天下,这一切都源于在高平陵兵变中,曹爽居然轻易的相信了司马懿所谓的诺言,最终交出兵权,导致曹魏家族失去了兵权,没有了倚仗,最后被司马家族给欺负。曹爽本人也被人们认为是猪一样的人物,因为他居然轻易的相信了老狐狸司马懿的诺言,最后自己的全家被害不要紧,甚至害得包括何晏,桓范等亲信在内的数千人也都被司马懿杀害。现在的问题就是,曹爽当时为什么如此轻易的相信司马懿所谓的诺言。要知道他的智囊桓范曾经警告过他,不可能交出兵权,一旦交出兵权,将会有不可预测的后果。但是曹爽根本就没有听从他的忠告,最终还是交出了兵权,把自己的生死交给了司马懿,最后被司马懿杀了全家。
这主要是因为在高平陵兵变之前,司马懿所有的表现都堪称是曹魏王朝的忠臣,甚至比曹爽本人还要忠心。大家都说诸葛亮是蜀汉的忠臣,但是诸葛亮在很多事情上还是对后主刘禅有所不敬,刘禅甚至完全是一个傀儡。而司马懿不同,司马懿之前对曹魏的皇帝那绝对是忠心耿耿,根本就没有任何不敬的表现。正是因为他表现的这么忠诚,所以魏明帝曹睿在临终之前选择了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和曹爽一起辅佐幼主。而当时这两个人的表现来讲,曹爽反而是更像谋反的家伙。因为曹爽在很多事情上做的都非常的出格,排挤大臣,甚至对太后不敬。本来司马懿应该是和曹爽平起平坐的辅政大臣,可是却被曹爽明升暗降,只好在自己家里待着。
当时朝中很多老臣,包括太尉蒋济在内,都对曹爽有所不满,甚至曹魏的那些宗室亲王们也是如此。曹爽虽然姓曹,但他并不是真真正正的曹家人,他本来姓秦,只不过他的爷爷因为跟随曹操起兵立下了大功,而且在之前的战争中战死,所以他的父亲曹真被曹操收养为养子,和曹丕等人一起生活长大,非常得曹丕的信任。曹真对曹魏王朝也确实忠心耿耿。正是因为曹真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可以魏明帝曹睿在临终之前也愿意相信他的儿子曹爽,把他也升为了辅政大臣。不过后来曹爽的很多作为事实上已经让众大臣寒心,以至于朝堂上反对曹爽的势力相当的强大,反而司马懿得到了众多大臣的同情。
司马懿这种人精确实也明白曹爽当时的处境,所以当时派出曹爽的好友 尹大目、蒋济、陈泰和许允去劝说他交出兵权,甚至还对洛水发誓,只要他交出兵权就不会害他,一切都演得天衣无缝。司马懿之前肯定也是一个非常信守诺言的人,所以去劝说曹爽的人,非常相信司马懿的话,而曹爽本人也是如此。这其中只有桓范一个人看穿了司马懿的真面目,所以力劝曹爽不要答应,并且给曹爽出谋划策,带天子到许昌,然后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可是曹爽这种富二代出身的人根本就没有这种信心,也不愿意吃这个苦,再听到司马懿只要他交出兵权不会害他的时候,就很高兴的答应了,甚至说还想做一个富家翁。
不过桓范的计谋说实话,听起来似乎不错,但是并不大好实行。因为当时司马懿已经占领了洛阳城,大家暂时在城外虽然是安全的,但是家眷却都在城里,也就是在司马懿手里。曹爽要带着大家去许昌和司马懿对抗,但是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因为司马懿只是要曹爽的权力,大部分人似乎并不受影响。曹爽为了自己的权力要对抗到底,其他人可没有那种觉悟陪他对抗到底。毕竟,他们的家人都还在司马懿手里,他们如果回洛阳城,基本上不会有事,而且家眷还可以保全。但是如果他们追随曹爽的话,成不成功不知道,但是家人很大概率上会被司马懿杀掉。因此,桓范所说的那种计划恐怕过于乐观,真正做起来的话,恐怕没有多少人愿意跟随曹爽。曹爽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最终想了一晚上,还是放弃了抵抗。
总之,曹爽这种富二代加官二代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了解得不够,对斗争严重性也没有正确的认识,以至于天真地认为司马懿只是要权力,只要他交出权力,司马懿就会放过他。司马懿在事情还没有搞定之前,也演足了戏,把几乎所有人都给骗过去了。再加上那些被骗的人也跑去说服曹爽,曹爽得了这些人的背书之后,因为真的不会有事,于是就放弃了权力,最后终于一步步走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可怜曹爽在得知自己要被杀的时候,还天真的发问,太傅为何失信于我呀,简直就是愚蠢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