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弑君者司马昭如何“洗白”自己?威逼太后,抹黑曹髦,找人背锅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中国历史上形容一个人野心的最好的注解。

说这句话的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

说完这句话不久,年轻的曹髦就死了。

弑君者司马昭如何“洗白”自己?威逼太后,抹黑曹髦,找人背锅弑君者司马昭如何“洗白”自己?威逼太后,抹黑曹髦,找人背锅

曹髦以一种高贵而刚烈的方式死去,使得司马昭始料不及,“弑君者”的身份一旦坐实,将是他无法洗刷的污点。

为了给自己“洗白”,司马昭煞费苦心,堪称历代为自己脱罪的典范。

司马昭是如何“洗白”自己的呢?

两招:抹黑曹髦、找人背锅。

曹髦是皇帝,弑君是大罪。司马昭自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开始败坏曹髦的皇帝形象。

司马懿时代开始,魏明帝的郭皇后就被司马家族控制。此时的郭皇后已经升级为郭太后。

司马昭立刻找郭太后,逼迫郭太后的下诏解释曹髦被杀之事。

《三国志》中完整地记载了郭太后的诏令:

这里郭太后说本以为曹髦“好书疏文章”被立为皇帝,但是没想到他情性暴戾,不听郭太后的教训,反而怀恨在心,诬谤太后。使得郭太后对他早有不满,曾对司马昭说过他不可以“奉宗庙”,想废帝卖出,但是司马昭宅心仁厚,认为曹髦年幼,以后会改正的。

这里其实就是用郭太后的口吻直接质疑曹髦地位的合法性了:郭太后有废帝之意,只是被司马昭劝住了。

郭太后的诏书继续道:

这里进一步说明曹髦的无道,竟然举弩遥射皇太后宫殿,祈祷要射中。这就是大不孝了。郭太后因此数十次和司马昭商议要“废帝”,结果曹髦听闻了便图下毒毒杀郭太后,事情败露后,便举兵要杀郭太后和司马昭。

这里将曹髦要杀司马昭的事篡改称曹髦要杀郭太后,司马昭只是个附带的。

这一番话下来,曹髦已经被司马昭抹黑称成了一个要谋害太后的“弑逆”之人。

言下之意,曹髦是一个不合格的皇帝,郭太后早想废掉他了。

另一部史书《晋书》中,还记载了一段事后司马昭给郭太后的上书:

和《三国志》一样,《晋书》也将曹髦的行为说成“危皇太后,倾覆宗庙”。

就这样身为元辅的司马昭为了安定国家,才“迫近舆辇”。

通过如此一份表演,曹髦被抹黑,司马昭被塑造成大忠臣。

最后郭太后下令“以民礼葬之,当令内外咸知此儿所行。”

最终在司马昭的布局下,已经死了的曹髦被废,回到了之前高贵乡公的身份。生前他没有被废掉,死后成功被废除皇帝的称号,而且将他的罪行公告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曹髦的罪行。

既然曹髦不是皇帝,那司马昭何来弑君之罪呢?

这样还不够,不久,司马昭又安排自己人给郭太后上书:

司马昭假惺惺说于心不忍,建议太后“加恩以王礼葬之”,结果是“太后从之”。

通过抹黑曹髦,司马昭成功给自己“洗白”。

根据《晋书》记载,曹髦被杀后,司马昭立刻“召百僚谋其故”,仆射陈泰建议“惟腰斩贾充,微以谢天下。”

曹髦率人攻打司马昭,鼓动成济杀曹髦的便是贾充。陈泰建议杀贾充来平息天下舆论。

司马昭并不同意杀贾充,贾充可是他的心腹,最终找了成济来背锅,“归罪成济而斩之”。

他还是假惺惺地给郭太后上书道:“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哀怛痛恨,五内摧裂。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辄收济家属,付廷尉。”

结果自然还是“太后从之,夷济三族”。

《三国志》的记载就更有意思了,郭太后在看了司马昭的上书后,是这样回复的:

郭太后先是暗贬曹髦不孝,然后说成济不得已犯下了大逆之罪。郭太后似乎本不想处死成济的,但是听了司马昭“恳切恻怆”的发言,便同意诛杀成济。

这说明什么?说明郭太后认为曹髦该死。最后郭太后还要求要把这事前因后果公布于众,让大家都知道。

这样一来,杀成济不是司马昭找替罪羊的行动,而是司马昭从“安国”大计考虑的。杀成济倒成了司马昭的功劳。

抹黑曹髦,找成济背锅,司马昭很好给皇帝被杀这样的惊动天下的大事善后了。自己也成功地“洗白”。

若不是日后的西晋存在时间太短,估计这件事会随时时间慢慢被人遗忘,曹髦会被进一步整一些黑材料,估计会被“打扮”成无恶不作的暴君昏君形象。

好在西晋存在时间很短,一些历史没来得及被掩盖。司马昭苦心为自己“洗白”的行为,最终还是随着那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化作泡影。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司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