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一定先掂软的捏,同理,对外战争的战略,也一定是先从弱小的下手,三国鼎立之势下,蜀汉最弱小。
魏国在高平陵政变后,政权已经掌握在司马氏手中,而选择先灭蜀的战略决定就是司马昭制定的,事实上,在司马昭伐蜀之前,就已经制定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大概的内容就是:
先定巴蜀,拿下蜀汉,三年之后,沿长江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再吞并东吴,继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司马昭之所以如此考虑,显然有他自已的理由和合理性,司马昭的最大理由就是伐吴实在太困难,而根本原因就是魏与吴之间,隔着一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看长江,不过就是一条江嘛,随便一座桥就能过去,但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时期,长江可是没有一座桥的,想要通过长江攻打吴国,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战船,就必须有一批熟悉江水的水军,对于魏国这个北方国家来说,战舰和水军都是他的短板,那么长江就是不可逾越的天险。
司马昭曾经算过一笔帐,想要建造足够的战舰和训练足够的水军,需要十万人,建造或者训练一百多天,才能完成,而且魏国地处北方,其军队都是北方人,北方气候干燥,如果到潮湿温暖的南方打仗,会水土不服,十有八九会感染瘟疫,当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不就是因为瘟疫导致大量减员,才会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吗?
如果从后来的晋灭吴来看,西晋为了灭亡吴国,从公元272年开始准备,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到公元279开始伐吴,尚且准备了7年之久,而且还是在蜀汉灭亡16年之后,挟统治蜀汉近16年之威,举全国20万大军,历经近五个月,才最终灭亡吴国。
由此就能看出,灭亡吴国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对比之下,蜀汉就容易得多了。
司马昭之所以决定先灭蜀汉,再灭东吴,除了蜀汉弱小外,还有对当时蜀、吴两国的情报采集与分析,有以下原因:
司马昭掌握政权后,为什么要先灭蜀汉?
1、蜀汉姜维连年北伐,相对来说,东吴并无北伐。
蜀汉到了晚期,人才缺乏,而身为蜀汉大将军的姜维连年北伐,不断犯境魏国边境,给魏国造成了一系列的麻烦,虽然战争有胜有负,但姜维以弱势而采取主动进攻,对于魏国来说,蜀汉的不断进攻造成了麻烦,岂能坐视不理,当然要解决蜀汉的威胁,而东吴并没有连年北伐,过境相对来说比较平静,无需大动干戈。
2、地形原因,魏与蜀交界只有八百里的秦川,而魏与吴交界有着数千公里的国界线,相对来说,灭蜀地形有利。
一般来说,国界线越长,交界处越多,战争的复杂程度越高,魏灭蜀只需要翻起秦岭就能交战,虽然路难走些,但是对于魏国来说,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对付蜀汉,战争取胜的可能性更高。
而魏与吴的交界线从最东边的南京到最中间的荆州,到最西边的秭归,有着数千里的国界线,如果发兵攻打,就需要大量的兵力,而且兵力颇为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就算没有长江,魏灭吴把握也不是太大。
3、蜀汉大将军姜维当时不在汉中,而在沓中,魏灭蜀,有机可乘。
司马昭得到情报说姜维不在汉中防守,而在沓中屯田,姜维是当时蜀汉硕果仅存的军事才能,只要能打败姜维,蜀汉就能灭亡,而身为益州最重的北方的门户,是防守魏国来袭的重要战略要地,攻打蜀汉,必先取汉中,对魏国来说有优势和机会。
而且当时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守战略,取消了在各险要地势关口、隘道防守,收缩防线,以汉中的汉、乐二城为据点,放敌军进入汉中,再打击敌军补给线,以优势兵力联合机动队,消灭魏国军队,可惜姜维想得太简单了,魏国的军队数量远超蜀汉,此次灭蜀之战的军队数量就是蜀汉的2倍多。
4、与蜀汉交战,无需额外进行战争准备,现有兵员及数量完全可以胜任。
司马昭与蜀汉开战,不需要建造战舰,也不用训练水军,只要目前军兵,完全可以投入战争,无需额外的成本,也是最经济实惠的战争,当然要拿蜀汉开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