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历史上名将如此之多,说谁天下无敌,都是言过其实。
对于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他肯定是扭转了时局,但是同时起到扭转战局作用的却不止他一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可以延伸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郭子仪能享有比李光弼的更高的威望?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为什么郭子仪能享有比李光弼的更高的威望
识大局
安史之乱时,河北战场对时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时在河北大破敌军,随即,众郡县的官吏均斩杀叛军,拥护郭、李大军。
可以说,郭李联军,在彼时,是唐帝国的救命稻草。
前方战事正紧之时,后方传来了一个消息。
唐玄宗入蜀途中,在马嵬坡,太子李亨策杀杨国忠和杨贵妃,与玄宗分道扬镳。
玄宗曾对太子李亨说,天下已经是这个破样子了,我要开溜了,劳烦你在后面撑着吧,小道消息说,玄宗还暗示李亨想当皇帝就当吧。
史学家猜测:李亨心想老子不当皇帝,兵败了会死,当了,万一平叛了,老子就顺理成章是天下之主了,所以这个皇帝我今天当然要当了。所以李亨在玄宗入蜀之后不久便登基称帝。
这时,李亨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天下已然分崩离析,自己身边缺少兵马,实在无力主宰天下的实力,所以他赶紧求助郭子仪。
接到信息后,李光弼不同意回撤,他觉得前线战事正紧,现在回撤,可能会前功尽弃。
但是在这里,郭子仪的远见卓识表现出来了。郭子仪清醒意识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将帅不能只考虑一城一池的得失,要赶紧强化中央的力量,号召更多的郡县拥护新皇帝。
所以郭子仪依然回撤。
此次回撤,给了李亨重整山河的力量,散兵游勇变成了平定叛乱的联军。
有谋略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公元765年,回纥和吐蕃两族的首领同时叛变。两股合计二十万大军向唐都长安进攻,一路势如破竹,打到了长安北边的泾阳。
郭子仪正在泾阳镇守,但他只有两万多军队,与敌军人数差距太大。
这时候,打是不可能胜利了,只能策反了。郭子仪只身一人来到回纥军营门前,不慌不忙翻身下马,摘下头盔,脱去铁甲,放下刀枪,向回纥营中走去——那时候,回纥人已经郭子仪已经不在人世了,也恰恰是听到了郭子仪不在人世的谣言后,回纥人才坚定了出兵的信心。可以说,当时郭子仪对回纥的威慑力,不亚于当年李广对匈奴的威慑力。回纥王连忙走出来迎接。
对于那次谈判,郭子仪也挺有意思的,他对回纥首领说:你们来大唐,想打败我是不可能了,我那么牛逼,人称白虎星转世,你们打不过我的。你看,你和吐蕃人一起来的,我帮你们一起打吐蕃怎么样?你抢谁的东西不是抢嘛!
回纥人一听,有道理呀!我们就是来抢劫的,抢谁不一样呀!然后,郭子仪和回纥人一起臭揍吐蕃人一顿。
估计吐蕃人挨打的时候,应是欲哭无泪。
懂政治
打金枝的事儿大家都听过吧。就不老生再谈了。
大家可以结合郭子仪处理君臣关系的事迹,对比一下周亚夫的悲剧结局。再反观郭子仪,唐代宗曾三次拜郭子仪为尚书令,都遭到郭子仪拒绝。这一举动看似感激郭子仪的功勋,其实是试探郭子仪究竟是忠臣,还是个野心家。要知道,尚书令一职在唐朝很特别,是最高职位的宰相。因为李世民曾任此职,此后此职长期不授,有职无人的状况,已成惯例。
而前文提到的打金枝,那可绝对是臣子(郭暧)的逆鳞之举,代宗完全可以借机夸大事件,处罚郭家。郭子仪却提前清晰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抢占先机,把戏做足,把皇帝摆到贤君的位子上,硬是堵住了皇帝的嘴巴,这种智慧,一般人怕是没有。尤其是居高位者。
宅心仁厚
这点体现在救李白身上。
大家都知道李白调戏——不对,应该是挑弄杨贵妃这些人的轶事,但是实际上,我们的这位大诗人和很多文学家一样,是个政治上的弱智。
当初李白跟着永王叛乱,皇帝在西边,他们去南边勤王,显然是图谋不轨想拥兵自立嘛,但是我们的李白同志做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谣,大肆歌颂永王的打黑行为。
永王东巡歌,一连写了好多首,可以出一张专辑了。
事后,皇帝要杀了李白,心想,老子北边搞建设,你他娘的南方唱红,老子搞统一,你搞分裂,你能耐呀!
郭子仪听说此事之后,赶紧去规劝皇帝:哎呀陛下呀,这哥们写诗还蛮不错的,俗话说得好,民主社会不杀艺术家,你就放过他吧。
皇帝想想也是,就把李白放了——唐朝的政治确实民主,郭子仪当年还是跟着后来的叛将哥舒翰做牙门将,后来哥舒翰投降了安禄山,也没见着唐玄宗追究太多的人。
历史呀,看来也不是一条上升的线呀。
一代威名迈光弼,千秋知已属青莲。
这便是郭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