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这是吕布临死前的求饶。建安三年(198年),曹操亲征徐州,“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以致上下离心。故操围城不过三月,布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并高顺),将其众降”。吕布被围白门楼,亦被生擒活捉,献予曹操。
眼见曹操杀心将起,吕布连忙卖力推销起自己:他虽然人品败坏,但骑射本领的确是当时一流。就连陈寿,也称其为“飞将”。于《三国志》中所见,亦仅此一例。听了吕布的求饶,曹操还未说什么,刘备便大声喊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此话既出,吕布焉能活命?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操)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陈宫、张邈背叛曹操,自然难有活路,陈留张氏更是举族皆灭。令人不解的,是曹操对高顺、张辽的态度。此二者,皆是一代名将,那曹操为何要杀掉高顺而独留张辽呢?
一、曹操的需求
吕布是有小聪明的。在袁绍麾下时,他察觉到其杀意,遂命人鼓筝为乐,以起到惑敌之用。而后,吕布才能金蝉脱壳,摆脱袁绍追杀。在来到旧友张杨麾下后,吕布听闻李傕悬赏自己,亦曾对张杨使出苦肉计:“布,卿州里也。卿杀布,於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唇亡齿寒之危,近在眼前,张杨也只能“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
因此观之,吕布是拥有保命智慧的。而他在临死前的求饶:“明公将步,令布将骑。”也的确说到了曹操的心坎里。对于骑兵建设,曹操一直都十分重视,这离不开他的军事思想。
孙武曾云:“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曹操注曰:“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在诸多《孙子》注本中,曹操的注尤为经典,其“用奇守正”的思想,也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好评。
显而易见,速度更快、机动性更高的骑兵,更适合曹操“奇兵”战术的发挥。而地势辽阔、平坦的中(平)原地区,也更加适合骑兵驰骋。这正是董卓、吕布等边地军阀能逞凶一时的关键所在。
东汉以降,对外战争多集中在并、凉、幽三州。因此,凡是能在边地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基本都是狠角色。董卓年轻时,“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在西凉军中威望甚高;公孙瓒大破乌桓、鲜卑,名震北疆;吕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后“以骁武给并州”,这才得到丁原拉拢。
这些边地武将,都是极为出色的骑兵统帅,也是曹操渴望得到的人才。因此,面对吕布的投诚,曹操必然是心动的。但吕布“轻狡反覆,唯利是视”的表现,又让他难以放心。是以曹操选择留下吕布的“平替”——张辽。
二、曹操为何留下张辽
曹操能接纳张辽,不足为奇。君不见,张绣两次背叛曹操,仍能被后者接纳。这固然是因为曹操忙着与袁绍对峙,无暇他顾,也同时与张绣的作战能力有不小关系。
张绣,乃张济之侄也。作为董卓部将,张济在西凉军中地位颇高,堪为李傕、郭汜、樊稠之下的第四人。张绣战死荆州后,张绣接管了其掌控的凉州军,屯兵南阳宛城,助刘表抵御曹操南下。
值此期间,曹操三征张绣而未能克,还损失了长子曹昂与爱将典韦。得到刘表钱粮资助的西凉骑兵,战斗力可见一斑。因此,纵然张绣与自己嫌隙颇深,但对于他的投诚,曹操仍能不计前嫌。张绣尚且能容,曹操又如何容不下张辽?
更何况,张辽日后的表现,并未让曹操失望。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公登高,望虏陈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曹操曾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战场之上,形势万变,战机亦稍纵即逝。所以在曹操看来,要及时把握住敌人动向,才能先手克敌。而机动性更高的骑兵,更有助于曹操对战机的把握。
吕布集团灭亡后,曹操为什么处死高顺,却留用了张辽?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在征讨乌桓蹋顿政权时,便曾带上张辽。眼见敌军阵势不齐,曹操当机立断,令先锋张辽出兵。又据《三国志·曹纯传》记载:“及北征三郡,纯部骑获单于蹋顿。”可知曹纯曾带领虎豹骑随先锋张辽破敌,他们能斩杀乌桓的天才首领蹋顿,显然离不开张辽丰富的骑兵指挥经验。
这正是曹操未曾留用高顺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曹操为何要杀高顺?
凭心而论,以高顺之做派,应当很得曹操欢喜。
一者,曹操曾颁布过禁酒令,而高顺却不饮酒;二者,于禁善于治军,深受曹操器重,而高顺治军亦非常严整;三者,曹操不喜降将拉帮结派,高顺不受他人遗增,也是个清白之人。可就算如此,曹操还是杀了高顺。
对此,有的解释为:高顺在作战中射瞎了夏侯惇的一只眼。这是有可能的,但并非是主要原因。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陷阵营,并非是骑兵,而是一支步兵。以前文逻辑,高顺首次出现,当在吕布入主徐州期间,疑似广陵高氏之人,故而高顺并无边地作战的经验,所以只适合统帅步兵。可见,高顺与张辽的最大区别,在于二人擅长的兵种不同。换言之,高顺的统兵才能尽管非常优秀,但并非是非他不可,没有达到让曹操网开一面的地步。
更为重要的是,高顺对吕布十分忠诚。布知其忠而不用,遂夺高顺兵给自己的小舅子魏续。但有战争时,吕布便会把陷阵营重新交给高顺统领,这完全是把他当成“工具人”。可就算如此,高顺依旧不离不弃,尽死效忠。所以曹操要杀吕布,必杀高顺。
反观张辽与吕布的关系,却十分微妙。丁原任并州刺史期间,张辽、张杨与吕布各统一军,彼此相对独立。大将军何进征召四方猛将入京时,张杨、张辽二人则先行一步,与吕布的行动并不一致。
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布由是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等攻备。”又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卓败,(张辽)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
吕布背刺丁原,携并州军倒向董卓后,张辽也归顺吕布,并以骑都尉之职掌控了一支并州骑兵。以方诗铭先生的观点:张辽虽“以兵属吕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鲁相名义,在吕布军中仍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
这是颇有见地的。正是因为张辽在吕布麾下相对独立,所以陈宫、高顺、吕布相继被擒后,张辽能幸免于难。
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太祖破吕布於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又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及布破,(毕)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看来,张辽如臧霸一般,都是在吕布败亡后投降曹操的。彼时,张辽仍为鲁国国相,在他投降后,鲁国必然落入曹操之手。只有这般,曹操才能委任毕谌为新任鲁相。值得深思的是,以张杨、张辽二人的实力,想要救援吕布,必然会给曹操带来一些麻烦,但他们都未有多大反抗。
张杨虽“出兵东市,遥之为势”,但以胡三省等人的说法,此野王即河内野王也。换言之,河内太守张杨只是在自家地盘上溜了一圈,并未积极救援吕布。至于张辽,亦在下邳之围中不见踪迹。反观跟随吕布坚守到最后一步的高顺,却惨遭杀戮。
这不由令人想到:《水浒传》中阎婆惜出轨的对象,正是张文远。须知,张辽字文远。以罗贯中与《水浒传》的紧密联系,这何尝不是一种揶揄?
参考资料: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范晔撰,李贤注《后汉书》;司马光撰,胡三省注《资治通鉴音注》;方诗铭著:《三国人物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