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从各类各级文献中研究现状的成因,来推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
这是二战之后德国在修复被狂轰滥炸的博物馆时,被选中的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既然发生过,那就告诉人们到底发生了什么。
张作霖是个重要的人物,而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更是中国历史西安事变的主导。回顾在东北近代历史,不仅西安事变,曾经的“中东路事件”也与张学良有关。
1、中东路事件概述:
中东铁路亦称为东清铁路或者东省铁路:1929年7月,中国国民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为收回中东铁路主权,派军队以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对苏联宣战,同苏军之间发生了一场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武装冲突,史称“中东铁路事件”。
中东铁路事件的起因及影响
担任国民政府委员、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学良与当时苏联将领加仑将军冲突持续近5个月之久,双方动用的一线兵力超过20万,使用了重炮、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型装备,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
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中方的中东路督办吕荣寰,在铁路运行收入的用途上与苏方的管理官员发生了分歧。苏方的人员希望把资金投入到铁路的进一步建设上,而中方的尤其这位吕姓官员并不赞同。对历年铁路收入余款如何处理,中苏双方意见一直大有分歧。
据许多东北军老人回忆,吕之所以要挑起中东路事变,是因为中东路历年铁路盈余很多,苏方局长主张用于建设,修建铁路,而吕荣寰等则要按股分利,以便从中贪污,于是怂恿张学良强行收回中东路,以致酿成战事。中国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电报电话收回,将苏联职员遣送回国。因此发生了中方要求苏联归还铁路权的要求。战斗主要在中国的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地区展开。
由此可见当时中东铁路的重要性。
之所以会有事件发生源于中东铁路的建设历史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地位上面的。有必要历数铁路曲折的经历,回顾之前的若干事件。
2、中东铁路的建成:
19世纪末,沙俄为侵略中国东北,称霸远东,根据1896年的《中俄密约》,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沿路的各种器材而修筑的从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的中东铁路主线,与俄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
沙俄在中国境内修建铁路得到特权,而且在边境地带修建遇到极大的困难,遂采纳当时有关人员建议,重新选择中国境内的铁路路线。
为了一举多得,既侵吞东北又可达成侵略全中国的大目标,还可避开可能产生的与东北原住民的各种纠纷,在距离齐齐哈尔较远的嫩江的下游地带一处不知名的小村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分叉点。
后来又根据1898年的《旅大租地条约》,修筑了从哈尔滨经长春至大连的中东铁路支线,从而形成一条由主线和支线组成的2800余公里的"丁"字形的中东铁路。
从北部的整体看,“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由于中东铁路的兴建连在一起,一荣俱荣。因此出现了许多铁路上的站点。
例如富拉尔基车站始建于1900年,为四四号小站,后名为福拉尔基。
3、中东路事件的外因和内因:
盘踞东北的奉系的张学良,自1929年至以后,其前后的对苏对日的策略有很大不同。
概述中东路事件这样大规模的冲突事件,最后以中苏签订《伯力协定》结束,即使中方也投入极大的力量却没有取胜。
(1)苏联在建国初期
1929年,苏联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之前的沙俄旧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2)张学良的奉军素质
多年来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与其他地区相比,以山海关天然屏障为界,进可攻退可守,养成比较轻敌的态度。同时大多数人土匪出身,并没有进行过有效的军事素养的训练,没有临战一拼到底的勇气。
(3)奉军内部的两派
军队内部也分成主战和不战的两派力量,不主张打的为张作相等,甚至7月的时候,掌握相当一部分军队的人并没有作战争的准备。
(4)7月至9月并非冬季
从1929年7月开始,正是北方的夏季,对本来就擅长冬季作战的苏军更是有利,当时苏联调动了陆地部队,也调动了空军和海军,这个季节完全可以放任舰艇随意作战。而如果是冬季,至少可以没有海军和舰艇的参与。
(5)南满铁路被日本控制,援军到不了前线
在中东路事件爆发之后,日本马上管制了“南满铁路”,不让东北以外的中国部队通过铁路即现在的“哈大线”。进入东北援助。
中东路事件影响了东北之后的走向,间接地影响了之后全国战争的形势,张学良认为实力已经非常雄厚的东北军还没对苏作战取胜,所以往后采取的对敌对日的策略偏向于妥协和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