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及随行的国民党党政军要员,逼迫蒋介石抗日,这一事件被称为“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东北军外线部队乘车赶到灞桥以东和骊山附近,包围了华清池。6时许,内线部队卫队第1营1连迅速解除了驻在华清池外院禹王庙一排宪兵的武装,继之与白凤翔、刘桂五和卫队第2营先头部队一同冲入二道门,与守卫内院的蒋介石的卫队约30多人展开枪战。据蒋介石自己记述,当天“晨五时半,床上运动毕披衣起,忽闻大门前枪声,命侍卫往查。少顷第二枪声又起,遂连续不止,曰‘此东北军叛变也’。”——这是常棣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对“西安事变”“第一枪”的描写。(见《西安事变内幕:从公审蒋介石到拥蒋抗日,我党态度为何会大反转?》常棣tandy,2021.4.5)
然而,在距临潼华清池以东约50公里的关中古镇赤水,约在“第一枪”18小时后发生了一声大爆炸,它可称是“西安事变”的“第一爆”。
赤水镇,是关中东部的重镇,它横跨渭南、华县两县,也是渭南县与华县的分界线。赤水镇三面是水,一面靠塬。街的南面,约三四华里便是麦涨塬、长寿塬,塬接秦岭;街的东西两头有遇仙河、赤水河从南面秦岭越过川沟奔腾而下,直入渭河;赤水镇北又三四华里是黄河的主要支流渭河的下游,渭河的赤水段,码头密集,车船穿梭于渭水南北。西安通潼关达河南省的唯一公路——“西潼公路”穿赤水镇而过,陇海铁路在镇北约一华里处与西潼公路并行,赤水镇是关中东路重要的“水旱码头”。
赤水镇东距潼关约70公里,过了潼关,就是中原的河南和山西;西距临潼50公里,距西安约70公里。赤水是潼关通往西安的必经之地。赤水镇西的赤水河是西安灞河以东至潼关的最大河流。赤水河终年淌水,枯水期水深亦达一米左右,其最宽处约有三百余米,最窄处也有七、八十米。赤水河从南到北划分了华县和渭南县,它东距华县县城、西距渭南县城各约十多公里。当年赤水河上只有唯一的一座九孔石拱桥连接东西两岸,亦有一座三墩四孔的铁桥连接着陇海铁路。
西安事变发生前,关中东部由张学良的东北军驻守。自然,赤水也是东北军的防区。
12月12日(星期六)晨,西安事变发生后,是夜12时左右,一声巨响,东北军炸毁了赤水河上的铁路桥。这是西安事变的“第一爆”,从此也拉开了“赤水阻击战”的序幕。
赤水火车站位于赤水镇的西北,距镇上约有1公里的路程,铁路桥在车站的东面约400米的距离。从12日的白天开始,东北军就在赤水火车站的西面约1公里的地方,南北修筑土建工事。工事南接南塬,北连渭水,扼守陇海铁路和西潼公路,蜿蜒约四五公里。
13日,东北军拆毁了赤水河至华县间约6公里多的铁路和其间遇仙河、石堤河铁路桥。
东北军准备利用赤水的河宽、地窄、西部又多丘陵、坡塬的有利地形,阻击来自东面的中央军。因为,越过赤水一带,到了渭南县城,再往西直到临潼、西安一路几乎无险可守。
东北军的提前备战是非常必要的。
西安事变中的赤水阻击战
西安事变发生后的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南京获得消息。晚十一时,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接着又召开了中央政治会议。会议对离开蒋介石后的重要人事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决议褫夺张学良一切官职并缉拿严办,同时决定由何应钦指挥部队讨伐叛乱”。
13日,中央军第46军28师、79师的1个旅和1个炮营先后占领了潼关;次日,驻扎华阴的东北军两个连被28师缴械。
14日,曾先后作过蒋介石和张学良顾问的英籍澳大利亚人端纳飞赴西安,居中调停。
15日下午,28师推进至华县城郊。当时,华县城仅驻守有东北军105师的一个步兵营及所辖的骑兵连。次日,华县县城攻守战打响。
1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又决定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并由国民政府下令讨伐张学良。随即何应钦调派大批军队开赴潼关,并派飞机轰炸了华县、渭南和赤水火车站。还扬言要轰炸西安。
轰炸对激战中的华县和备战中的赤水造成的危害不算大。在华县城外,飞机还因判断失误,把投向东北军的炸弹投到了中央军28师的阵地上,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轰炸对渭南造成了较大伤害。据统计:轰炸使渭南房屋损失的价值为46700余元,死亡42人,伤24人,死亡牲口27头,损坏麦田367亩。
20日拂晓,中央军28师、6师攻占华县县城,并相继向西推进至赤水镇。
东北军105师退守赤水西。至此,赤水河两岸成为东北军与中央军对峙的前沿阵地。河东的中央军有28师,中央陆军学校教导总队的两个团及中央炮兵第6团;河西的东北军参战部队只有105师。但是,东北军有当地老百姓的支持,也占有利的地形,筑有预先修好的工事。
渭南县志记载:当时的“渭南县长强云程原系杨虎城的部下,他在事变中坚守岗位,组织进步人士负责军需供给。……并在短期内动员万名群众协助(东北、西北军)军队运粮、运草,并开挖了东塬沿边数十里长的战壕。”
同日,东北军与中央军以赤水河为界,展开炮战。东北军的炮位设在赤水火车站西面的长闵村旁;中央军的炮位设在赤水河东的三涨村附近。
24日清晨,中央军28师在炮兵火力的支援下,从赤水河东阵地向河西发起攻击。东北军依靠坚固的防守工事,顽强阻击,双方炮火激烈,战事成胶着状态。
西安事变中的赤水阻击战
在赤水河公路桥以北至渭河南岸地段,是国民党中央陆军学校教导总队第一团一营的进攻地段。营长李子叔在兵力的分配上,把一连、三连作为主攻部队,二连作为预备队,四连(机枪连)由他亲自指挥;在进攻时间的安排上,凌晨两点开始,各连向指定前沿阵地移动,拂晓猛攻。不料,在执行作战任务时,因夜间行军向导失误,三连主攻部队直向北至渭河岸边,时至天亮,东北军驻守的村庄都看得很清楚,而仍未到达作战地点。无奈之下,李子叔用电话命令二连顶替三连任务,立即越过赤水河向东北军驻地进攻。
二连按照营长命令全连迅速前进,越过赤水河,直扑东北军防守阵地一一淹头村(今临渭区向阳办青龙行政村)。此刻,天已大亮,东北军发现敌情后,立即发起猛烈的阻击,顿时,枪炮声大作,战斗异常激烈。当中央军攻到淹头村所辖的北村附近的一块坟地时,进攻受到猛烈阻击,于是,李营长命令二连暂作隐蔽,停止进攻。交战双方处于相互监视和对峙势态。
二连在阵地上一直坚持到傍晚,才奉命退却下来。
12月25日,在赤水河公路桥南,约3华里的张家岭(张岭子村)东侧,中央军第六师教导队在坦克的配合下,向东北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
张家岭,南依土塬,北扼西潼公路和陇海铁路,东可控约1500米的开阔地,东北军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其主要部位多用棉花包构筑。东北军称张家岭就是“钢甲岭”。面对中央军的进攻,东北军英勇阻击,“六师教导队几乎全被击毙。”此后,中央军西进受阻,沿渭华赤水河一线,成为两军对峙的前沿阵地。
面对东北军的顽强阻击,中央军紧急从华阴县调来军政部直属化学总队第一大队,经过侦察和研究,决定以张家岭为炮击目标,发射毒气弹,翌日拂晓发动猛攻。待突破张家岭后,乘势进发渭南。
同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协议达成后,蒋介石于下午三时多飞离西安。是夜,停战命令下达,赤水阻击战遂告结束。
赤水阻击战是“西安事变”中继华县县城攻守战之后,东北军与中央军最后的一次军事博弈,也是“西安事变”中,场面最大,双方均有提前准备,且互有一定伤亡的重要战事。
两天后,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西安事变”时说:“西安事变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没有西安事变,转变时期也许会延长,因为一定要有一种力量来逼着他来转变。”“十年的内战,什么来结束内战?就是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8月北京第1版,第163页)
赤水河从头至尾见证了西安事变,赤水大地用烈火和硝烟记载了西安事变。
参考资料:
西安事变中的赤水阻击战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2、《蒋介石传》杨树标著,团结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
3、《中国国民党史》(1894~1988)苗建寅主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4、《华州文史荟萃》:
《“西安事变”中的华县之战》闫广勤、袁埔良(2019.12.12);
《记忆中的华县县城攻守战》史维直(2021.12.16);
《西安事变华县赤水对垒战记实》姚明德、张建文(2021.12.19);
《华州历史上的大事件》赵建文、郑全欣(2021.11.17);
《西安事变华县赤水之战中的国民党化学部队》史恒勖(2021.12.21);
5、《西安事变时期的赤水镇和我的家》(刘亦农著《远去的记忆》2013年4月第1版);
6、《西安事变中的渭南城》韩勋(《临渭政协文史》2018.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