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刘邦得取天下,跟三人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就是萧何、张良、韩信,张良运筹帷幄,为刘邦出谋划策,韩信攻城略地,就好比一把尖刀,而萧何不显山不露水,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史料记载“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馀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在大封功臣之际,刘邦将萧何排在功臣第一位,诸位功臣表示不服。争夺天下,自然是武将最吃香,而且武将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厮杀,理应受到最高封赏。刘邦不慌不忙,搬出一套大道理,即便仍有人不服,但萧何还是做了第一功臣。
那么为何萧何能排在功劳榜第一位呢?
一、萧何举家跟随刘邦,是为心腹重臣
在众人质疑之际,刘邦是这么说的,他将那些冲锋在前的将领比作猎狗,而将萧何比作了猎人。这大致就好比策划者和执行者的区别,领导之所以是领导,那自然要比旁人高,作为刘邦的左膀右臂,汉军的核心,萧何那必定是高于一般将领的。
当然了,之所以刘邦说萧何是猎人,一方面萧何的确有很大功劳,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刘邦对萧何的信任。我们用公司来举例,一般在公司掌管财务大权的往往是老板的亲信,因为这份工作对公司十分重要,既然是亲信,那么分红奖金也可能高于旁人。
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
刘邦嘴大,别人嘴小,尽管被比喻成狗,众人多少有些不乐意,但还是承认了萧何第一功臣的地位。
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京县对峙,而萧何在关中处理全部后方事务,前线吃紧,后方便让刘邦放心不下,于是刘邦经常派人回去探访萧何。
史料记载“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萧何也很快意识到情况不对,那么如何让刘邦放心呢?有人给萧何出了个主意,希望其能将子孙兄弟中能上战场的人派到前线,这样便可以赢得主公的信任。萧何深表赞同,并将几十位亲属派到前线,跟随刘邦作战。
一个人生于天地之间,最亲的就是家人,萧何不顾危险,派亲属上前线,这也是下了极大的决心的,于公于私,刘邦都很感动,并对萧何更加器重。
二、萧何将后勤保障工作,运营得滴水不漏
在本职工作上,萧何做得也是异常出色。刘邦在前线指挥作战,由于局势复杂,常常会出现逃兵,与此同时,刘邦还常常打败仗,不仅是士兵找不着主帅,连刘邦本人都曾被追得屁滚尿流。
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
战败必定会损失大量兵力,要想东山再起,那就必须再次募集兵力。然而,在关中的萧何却可以做到雪中送炭,一旦刘邦需要兵源,那么萧何就会源源不断地给前线运送士兵。最最重要的是,刘邦并没有命令萧何招募士兵,这一切都是萧何主动做的。
如果换在游戏中,萧何就好比给队友加血的牧师,不仅负担着部分进攻责任,还要不停地给前线人员加血加防。一个团队中,可以少几个主攻手,但绝对不能缺少医疗人员,在楚汉争霸中,萧何就担任了重要的后勤角色,对战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此之外,刘邦也往往被困在某地,敌军围城,粮草往往就成为一个大难题,刘邦在荥阳被困住很长时间,几乎都是依靠着萧何给军队运送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个道理刘邦是清楚的,一旦没了粮食,手下有多少士兵,就会出现多少麻烦。
如果没有萧何源源不断给前线供给粮草,就算有十个韩信,也可能无济于事。如果将汉军比作一辆汽车,前线的将军士兵,就好比是轮胎和发动机,而萧何就好比是油路系统和汽油,没有了汽油,就算是法拉利,它也是跑不动的。
三、张良知进退,有大智慧
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能力同样不言而喻,作为刘邦的首席军师,立下的功勋也是不计其数。刘邦出身平庸,在家乡就是个混混,整天不务正业,甚至还要到处蹭饭吃,那刘邦造反的目的是什么?那自然是富贵和权力。
在进入咸阳城后,见到满眼的繁华、珠宝、美女,刘邦能不心动吗?最起码在当时,刘邦可以为所欲为,而且他也是真心想立刻拥有这一切。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不是一句废话,如果刘邦真的在咸阳城里享受一番,再来个屠城,必定会出大乱子。
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
关键时刻,张良拉住了刘邦,并将“助纣为虐”的故事讲给刘邦。天下苦暴秦矣,不论刘邦造反处于何种目的,最少当时他们打着反对暴秦的旗帜,这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如果刘邦在咸阳城大肆掳掠,那么他将失去关中的人心。
在张良的苦口婆心下,刘邦才将军队撤到了霸上,与此同时,项羽得知刘邦先攻下咸阳,怒火中烧,要一举攻灭刘邦。以刘邦当时的实力,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在张良的策划下,刘邦亲自到鸿门赴宴,安抚住了项羽,化解了这场危机。
刘邦深知张良的谋略之高,在楚汉争霸中的作用之大,在封赏之时,刘邦并没有亏待张良。刘邦让张良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这封赏已经高到极致了,但张良选择拒绝。
在功成名就之时,开国功臣们往往会为了封赏争风吃醋,甚至大动干戈,但他们忘了一点,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开国之君必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夺走开国重臣的权力,古今无一例外,对此,张良很清楚,为了明哲保身,张良只要了小小的留县。
从此之后,张良尽可能地远离权力漩涡,在晚年修道养精,最后得以善终。萧何作为汉初股肱之臣,为汉朝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张良同样如此,对于他们而言,封赏多少或许无关紧要,他们已经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这巨大的成就感足以让他们含笑九泉。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