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驾崩后,看似歌舞升平的晋朝已经是危机四伏。武帝司马炎不察,立不能任事的嫡次子司马衷为帝,为八王之乱埋下伏笔。司马越,司马旁系出身,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不仅掌控西晋,更是为东晋立业江左、王马共天下奠定格局,那么司马越是如何在枝叶繁茂的司马宗室中逐步脱颖而出并权倾天下的呢?
司马越:八王之乱的最后胜者,赢了同宗输了天下
一、侍立帝旁,风云突变
宗室的人总能为朝廷所青睐,尤其是家大业大的西晋,更是需要宗室与世家抗衡,“少有令名,谦虚持布衣之操”,司马越少有贤明,被晋武帝司马炎看重并让他早早以高密王世子的身份出入东宫,在东宫侍奉讲学,任散骑侍郎,被视作太子心腹的司马越后升任左卫将军,加任侍中。司马炎病危之际,外戚杨骏先是将晋武帝的诏书私藏,联合武悼皇后篡改诏书,后来更是狼子野心,大权独揽,遍树亲党,疏远宗室,最后杨骏被贾后、楚王司马玮等联手伏诛,司马越这些侍奉惠帝的人也出力甚多,各有封赏。
然而诛杀杨骏的贾后也不是纯良之辈,她意欲效仿芈八子、汉高后那样专擅朝政,更是将矫召的手段玩的淋漓尽致,将对他威胁最大的两位宗王司马玮、司马亮设计诛杀。起初,与司马越一起侍立东宫的东安郡公司马繇看清了贾后想要专权的意图,但因为被司马亮免职流放而早早退场,或许觉得自身实力不强,在贾后、赵王司马伦如日中天之际,司马越都没有窜出了蹦跶,而是在领了东海王后暗中发展。
二、大乱四起,谋杀忠良
贾后借刀杀人,藩王司马亮、司马玮,大臣杨骏、卫瓘被杀,一场争权大戏落下帷幕,贾后得以掌权八年。但看不起惠帝的贾后未与其生育一子,眼见贤明的太子司马遹日益长大而威胁自己的地位,贾后坐不住了,再次掀起风云。元康九年(299)起至光熙元年(306),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悉数登场,为争夺权位展开生死大战,将八王之乱推向高潮。此时,司马越已经是朝中重臣,并亲眼目睹了司马伦、司马冏独揽大权的不可一世与被兴兵讨伐的身首异处,也动了不臣之心。
先后参战的八王中,只有司马颙和司马越不是司马懿一脉,在贾后和藩王轮番倾轧的时候,“人畜无害”的司马越已经领司空一职了,但是他一直隐忍不发,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这时,政权掌握在长沙王司马乂的手中,这位八王之中唯一称得上忠良的藩王,依靠着全军同生共死的气概与京城的城高壑深阻挡藩王们。而看似不闻不问的司马越却成了改变战局的关键,在殿中诸君挟持之下将司马乂收捕押送到金墉城去,也是他暗中引来河间王司马颙的部下张方,将司马乂活活烧死在金墉城中,“乂冤痛之声达于左右,三军莫不为之垂涕”。
三、此消彼长,大权在握
八王斗得只剩下司马颖、司马颙、司马越三人,三人对战果划分得明明白白:司马颖入城封为丞相,后又封为皇太弟,得到第一继承权;司马颙为太宰、大都督、雍州牧,掌握关中;司马越拜尚书令,成为都城的发言人。除了实际上并未掌权的司马乂之外,贾后、司马伦、司马冏都是作威作福,骄奢荒诞之辈,被封为皇太弟的司马颖成为众望所归。然而或许是司马氏祖传的叛逆和骄奢,遥控朝廷的司马颖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僭侈日甚,有无君之心,委任孟玖等,大失众望”,这给了司马越借机征讨的好机会。
司马越以惠帝的名义招募十多万兵卒,以左卫将军陈眕为主帅携惠帝亲征,但被司马颖击败,司马越一路逃回封国。如果司马颙或司马颖调集精兵进攻司马越,说不定胜利的果实最终会落到二人手里,在此消彼长之际,司马颖被司马越之弟东瀛公司马腾及安北将军王浚限制,司马越在封国能舔舐伤口,反倒是什么都没做的司马颙占据都城并挟持了惠帝,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将战败的司马颖和惠帝强行带到长安并拥兵自重。于是司马越兵锋一转直指张方,经过一年的蛰伏,加上弟弟们给力,又引来少数民族为外援,一时间司马越气势大增,屡战屡败的他在各种加持下,直接进逼长安,仅此一役将三足鼎立的两个敌人彻底击败。
时无英雄,竖子成名,司马越能够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司马家的互耗拼光了底子,放眼西晋内乱始末,从司马炎立不能理事的惠帝开始就埋下了内乱的隐患,加上悍妇贾南风与手握重兵的藩王们动起的邪念,导致西晋虽然历经二帝,但也可以说如秦一般二世就亡了。但大赢家司马越却同样不思进取,也是昏招不断,在内忧外患之际忧惧成疾,昔日自称朝廷发言人的司马越最终被朝廷发檄文征讨,气急攻心病亡,八王之乱也因为他的死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