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魏征的进谏之道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说起魏征,人们的头脑中总是浮现出那个犯言直谏、面折廷争的倔老头,这也许是影视作品中魏征留给世人的传统刻板印象。

魏征的进谏之道魏征的进谏之道

其实,历史当中真实的魏征远比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可爱,以至于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在魏征进谏之后评价魏征“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笔者认为,“妩媚”二字应该是作为一个谏臣最不容易获得的评价,而魏征能荣获唐太宗的“妩媚”评价,一方面说明魏征的进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魏征的情商可真不是一般的高。

在古代,进谏说到底就是给皇帝挑毛病,说一些皇帝不爱听却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话,因此被有些人形象的称为“忤龙鳞”。向皇帝进谏可不是一项轻松的活计,具有高度的危险性,一个不注意轻则丢官去职,重则人头落地。在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魏征的本职工作就是进谏,通过向唐太宗进谏,魏征不但官越做越大,官声越来越隆,而且唐太宗对他的信赖也是与日俱增,后来甚至到了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步。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品味一下魏征进谏之道的高明之处。    

一、进谏的前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进谏的目的是让皇帝接受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改正错误或缺点。通常来讲,要想进谏成功就必须先了解纳谏者,需要了解的内容很广泛(包括脾气、秉性、爱好等等),其中最需要了解的又是纳谏者的爱好,然后进谏者再有的放矢的进行进谏,投其所好。魏征作为历史学家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是有着深刻了解的。说到古代帝王的爱好,有些人喜欢纵情于声色,有些人热衷于出外巡游,有些人好搞封禅大典,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具体到魏征的主子李世民,可以说是个怪皇帝,他不爱酒色也不爱巡游,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的话,那他最热衷于做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君。如果说李世民也有中国梦的话,那“明君梦”毫无疑问就是他的中国梦。对于这一点,魏征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魏征作为一个谏臣之所以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魏征帮李世民圆了他的“明君梦”。  要想进谏成功,除了对纳谏者有充分的了解外,进谏者对自己,特别是自己在纳谏者心目中的地位要有充分的了解。从出身上来讲,魏征出身于瓦岗和太子李建成一党,不但不属于李世民的嫡系,而且属于从敌对阵营里反正过来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属于统战工作的对象。投诚之初,魏征并没有获得李世民的信任,李世民也没有打算安排魏征担任颇具实权的官职,还屡次借故对魏征进行试探、考察。出于收买李建成余党及弥合因玄武门之变而分裂的朝廷的实用主义考虑,李世民安排魏征担任了有职无权仅仅用来装点门面而且还是专门得罪人的谏官职位——谏议大夫。对于李世民的种种用心,魏征也是心知肚明,但是魏征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抓住机会在谏议大夫这个虚职上干得风生水起,以至于功成名就。魏征深切的懂得,自己作为一名谏官,只要秉公进谏是没有政治风险的,因为李世民还要倚靠他这个从敌对阵营里反正过来的人来帮他圆明君梦。  有了知己知彼这个大前提,魏征就可以放心大胆、毫无顾虑地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了。    

二、进谏的方法:比较法+直言不讳法  魏征进谏首选的方法就是比较法,比较法是魏征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进谏方法。所谓比较法就是魏征在进谏时,总是将唐太宗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与历史上的明君或昏君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从而使唐太宗接受自己的进谏,改正错误的方法。  贞观之初,魏征就向唐太宗进谏说,愿陛下让臣成为流芳千古的良臣,不要让臣成为杀身成仁的忠臣。唐太宗有点被魏征说蒙了,就问魏征忠臣、良臣的区别。魏征继续说,三皇五帝时期的契、咎陶是良臣,而夏商时期的龙逢、比干则是忠臣,契、咎陶等人不但自身获得了良臣声誉,而且也促使尧舜等人成就了明君的美名,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龙逢、比干等人空有忠臣之名,不仅本人受祸被杀,而且也让君王成为暴君而遗臭万年。唐太宗听后很高兴,心想如果你当了良臣,那我不就是明君吗,这不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明君梦吗。笔者认为,李世民与魏征君臣之间的这段对话奠定了以后魏征进谏——唐太宗纳谏这一行为模式的一个心理基础。在以后的进谏过程中,魏征总是将三皇五帝等明君作为唐太宗李世民行事的参照物,而将桀、纣、杨广等暴君作为唐太宗李世民行事的反面教材。  当需要进谏的事情比较重大或者紧急的时候,魏征就弃用迂回曲折的比较法而采用直言不讳的方法进谏。例如,有一次,唐太宗到九成宫一带巡游,趁机临幸九成宫,就把宫女们安置在围川县官舍。尚书右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等大臣随后到来,县官就将宫女们移出,腾出官舍给李靖、王珪等人居住。唐太宗得知以后,以为李靖、王珪等大臣作威作福,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非常生气,于是下诏审讯李靖、王珪等人,打算严惩。魏征赶紧直言进谏,大意是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股肱大臣,宫女们只不过是皇帝后宫的打杂奴仆,大臣巡视地方,地方官要向他们咨询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返京后,陛下还要查问大臣们被巡视地区的民情,官舍本来就应是大臣召见地方官员的地方,地方官也理应在官舍拜见巡视的大臣,因此李靖、王珪等人的行为符合国家的法度,如果因此而审讯他们,不但违反了国家的法度,而且将大失天下的人心。至此,唐太宗幡然悔悟,赶紧将李靖、王珪等人释放。    

三、进谏的底线:心底无私天地宽  魏征虽然是位忠贞之臣,但是他偶尔也会干干替违法乱纪的人说说情、打打招呼之类的事情,当然魏征在干这一切的时候纯粹是出于公心,是站在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行事,至于他的个人私事,他是不会向皇帝开口的,正所谓应了那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  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告发大将军薛万均在攻占高昌国后,与高昌国的妇女乱搞男女关系。唐太宗听后很生气,下令将涉案高昌妇女羁押在大理寺,准备大张旗鼓地查办薛万均。魏征听说此事后,立即向唐太宗进谏,大意是说,薛万均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只有皇帝对大臣以礼相待,大臣才会用忠心侍奉皇帝,现在仅仅因为怀疑薛万均私通妇女就让他与一个亡国之女当庭对质,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得不偿失,古代的秦穆公尚且因给盗马的野人喝酒而得到厚报,陛下德超尧、舜,难道连区区一个秦穆公都不如吗?唐太宗听后很是惭愧,赶紧将薛万均和高昌妇女都给放了。  魏征在守住进谏底线的同时,也会把握“直接”和“公开”这两个进谏的小原则。魏征在进谏的时候总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藏着掖着,皇帝做得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也从不在背后搞小动作、小帮派,暗地里说皇帝的不是,更没有形成自己的政治小圈子、小山头,可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孤臣。也许正是有基于此,唐太宗对于魏征这个谏臣是既信赖又放心,这也直接提高了魏征进谏成功的几率。  

纵观魏征的进谏之词,虽不乏言辞激切、慷慨激昂之语,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却忽然发觉好似在给迷恋于“明君梦”的唐太宗挠痒痒,唐太宗从心底里感到舒坦,也可以说是魏征在进谏的同时也是在拍唐太宗的高级马屁,当然,这样的高级马屁只有名臣魏征敢拍也只有魏征会拍罢了。话又说回来,如果既能让唐太宗欣然纳谏又不至于让纳谏者恼羞成怒,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魏征又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