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在《三国演义》里,鲁肃一直以来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不仅手无缚鸡之力,甚至还有点贪生怕死,软弱无能,十分怕事,是个典型的老好人。他虽然也是个行事温文尔雅的才子,但是却避免不了十分平庸的事实。

那么正史上的鲁肃真的是这样的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鲁肃身为东吴四大都督之一,自然不可能真的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些平庸,这一点从其他三位都督身上就能看出一二。

周瑜,作为三国最顶级的谋士之一,不仅智计无双,而且还水战无敌。他先是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后又在赤壁大败曹魏。

吕蒙,虽然比不上周瑜有名,但也算是可圈可点。武将出身的他发奋读书,从吴下阿蒙成了兵法大家,白衣渡江,一举攻下了东吴惦记多年却一直不能得到的荆州。

陆逊,作为《三国志》中东吴唯一一个单独成传的人,其能力自然不必多说。荆州之战的出谋划策,示敌以弱,夷陵之战的一击必中,大败蜀汉。每一次都是临危受命,每一次都是完美演出。

你们说,能和这三位相提并论,不相上下的人物,简单的了吗?

鲁肃身为东吴四英将的第二位,肯定不是一个只会耍弄嘴皮子说好话的书生。相反,他其实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世人眼中的鲁肃,不过是被被演义丑化之后的鲁肃。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正史上真正的鲁肃到底有多强。

1,从不犹豫不决,而是遇事果断

《三国演义》里的鲁肃,第一个特点就是遇事犹豫不决,左摇右摆难以下定决心,但是在《三国志》中的鲁肃却恰恰相反,遇到事情十分果断。

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

鲁肃自幼丧夫,和祖母一起生活,年纪轻轻就扛起了偌大的家业。鲁肃家里十分有钱,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家,而且他十分富有同情心。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经常为百姓布施:不治家事,大量散发家中钱财,标价出卖田地,以救济穷人结交士人为要务,深得当地人欢心。

当时正逢孙策和周瑜脱离袁术,打算收付江东,而没兵没钱的孙策和周瑜,便找到了鲁肃。周瑜带着几百人有意去拜访鲁肃,想请求鲁肃为他们资助粮食。当时鲁肃家里两仓米,各三千斛,鲁肃直接大方地用手指一指,就让周瑜取走了一仓,丝毫不在乎。也正因此,一向骄傲狂妄的周瑜才和鲁肃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之后鲁肃看见袁术管理区域杂乱而毫无法度,便当机立断,决定离去,带着族中老弱之人和有侠气的青少年一百多人,南往至居巢投奔周瑜。鲁肃在逃离的路上,面对袁术的追赶也是临危不乱。

2,不是温文尔雅,而是勇武刚烈

鲁肃不仅有谋,而且有勇。鲁肃在《三国演义》里面一直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弱书生,但是在《三国志》里对他的描写是这样的:“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试问,这样的人哪里会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鲁肃不仅仅是自己练武,他还自己专门拉起了一个队伍,组织大家一起练习武术。这只队伍的战斗力很强,经常在附近铲除匪祸,造福百姓。

鲁肃在离开袁术的时候,面对袁术的追兵,他手底下的一行人都被吓到心惊肉跳,可鲁肃不仅不害怕,反而在安慰其他人的同时,单人独骑地回头去阻拦追兵。最后以弓箭射穿盾牌,成功地吓走了追兵。

最后,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出十分传奇的戏码,那就是关羽单刀赴会。但是事实上,单刀赴会的主角并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关羽只是被单刀赴会罢了。罗贯中在自己的作品里不仅张冠李戴,更是干脆将这两人的身份给做了一个调换。

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便要求刘备归还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只是刘备一直避而不答。当时两国已呈剑拔弩张之势,孙权派吕蒙率领众军进攻夺取。刘备亲自带兵回到公安,派遣关羽争夺三郡。

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

当时的鲁肃驻兵益阳,与关羽相对抗。其实当时孙权是主张让吕蒙迎敌的,但是鲁肃认为最大的敌人还是曹操,如果这个时候孙刘的关系弄僵了,对大局是不好的,他便挺身而出,主动约见了关羽进行谈判。

鲁肃要求双方都将所率兵马都停留在百步之外,只身约见关羽和荆州众将。鲁肃无视部下将领怕的担心劝告,他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怎么样呢?”毅然赴会。

在会上鲁肃以一介文臣之身,面对武力值爆表的关羽丝毫不惧,直言不讳地数次指责关羽:“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我们国家真心诚意将土地借给你们,是因为你们兵败远方而来,无有立足之地。现在已经得到益州,既然没有奉还荆州意思,那么就只求你们归还三郡,而你们还不从命。)

当时荆州一方有人说:“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说到土地,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来一家永远占住不放的道理。)鲁肃面对此种言论直接大声喝叱,辞色严厉地训斥那人。逼得关羽都不得不妥协,站起来说:“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这些自然是国家大事,他知道什么!)用眼光示意那人离去。

虽然单刀会并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结果,但是不久后因为曹操进攻汉中,刘备害怕两线作战顾此失彼而丢失益州,加上鲁肃的态度强硬,刘备便只能同意和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平分荆州之地,两国就此罢兵。

3,卓越的战略才能,优秀的政治眼光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戏码,未出山而知天下大事,更是提前预知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但是最先提出天下三分的人却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在《三国演义》里一直被忽视贬低的鲁肃。

鲁肃早在初见孙权的时候,两人合榻对饮。就向孙权提出了《塌上策》: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演义中的鲁肃,跟正史中的鲁肃,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以得知,鲁肃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起码不弱于诸葛亮。未出山而知天下三分的第一人,非鲁肃莫属。可是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却刻意地略过了这一段故事。

而且鲁肃和诸葛亮的主张一贯相同,孙刘联合,以抗曹魏。在鲁肃看来,北方的曹操势大,根本就不是东吴一家可以抗衡的,只有联合强援,才能够对抗曹操。所以他一直在促成和维持孙刘联合,这一点和诸葛亮的想法几乎一样。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戏码,可以说也完全是鲁肃一手促成的。当时的刘备大败,弃樊城往襄阳。是鲁肃在得知消息后,当即就请示了孙权,协商联盟之事。也是在鲁肃的劝说之下,孙权才决定和刘备联合而抗曹操。之后也是鲁肃前去接引刘备,把刘备这个“失败者”给挽救了回来。

而在《三国演义》里,却是把这份天大的功劳给完全归功到了诸葛亮身上,说是诸葛亮两边游说,才让孙刘联盟得以成立。

在赤壁大战之后,也是鲁肃一直韬光养晦,才为东吴积累了足够的力量,让百废待兴的东吴得以缓过气来,有足够的力量北伐曹操,西抗蜀汉,并且成功地拿下了荆州,建立了帝王之业。

可以说吕蒙的成功,完全就是站在了鲁肃的肩膀之上,没有鲁肃,就没有荆州之战的胜利。

4,出色的识人用人之才

鲁肃还有一点,是比武侯诸葛亮还厉害的,那就是识人用人之才。诸葛亮用了一个马谡,导致北伐全盘亏输,而鲁肃用了一个吕蒙,促使东吴的帝王大业得以建立。

吕蒙是鲁肃亲自选择的接班人,当时的吕蒙还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其实当时东吴的很多文臣谋士都是看不起吕蒙的,还取消吕蒙大字不识一个,是“吴下阿蒙”。

可是鲁肃并没有看不起吕蒙,而是和吕蒙来往密切,并且还鼓励吕蒙去读书写字,研究兵书。最后吕蒙也确实没有辜负鲁肃的期望,成为了继他之后,东吴又一任出色的大都督。

总结:鲁肃是个仗义,果断,很有主见的人,这与《三国演义》中的温文尔雅,平平庸庸大相径庭。他并不是一个只知道左右逢源的“无用书生”,相反他胆大心细,有勇有谋,简直是个全才。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鲁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