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南朝宋王朝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南北朝时期宋王朝名将檀道济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好友,我们熟知的成语“自毁长城”,这个典故也是发生在檀道济身上。彭城王刘义康奉旨捉拿了檀道济一家十几口人,檀道济被捕时:“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出自《南史檀道济》,后来慢慢变成了“自毁长城”(注:帻zé,古代的一种头巾)。

一、那檀道济为什么最终会全家被杀,被冤枉致死的原因是什么呢?

宋文帝刘义隆为何要杀檀道济,这很简单,就是因为檀道济干预废立皇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是寒士出身,北府兵军功起家,号称气吞万里如虎。结束了东晋的门阀政治、门阀完全与皇权平起平坐的局面。刘裕设立四位托孤大臣。两文两武共同辅政,门阀与寒族相互合作与监督,这四个人涵盖了各个方面,互相制衡,应该不会合伙坑儿子。共同辅助太子刘义符。刘裕的平衡之术的确玩得不错,可惜的是,这四位托孤大臣没有一个看得上刘义符。当然首先是刘义符没有当帝王的能力和水平。

刘义符在位两年就和托孤大臣闹翻了,首辅徐羡之联合其他三位托孤大臣将刘义符给废了,不久被杀,时年仅19岁。而后徐羡之又派人杀刘裕次子刘义真。对此,檀道济虽有不同意见,但也拗不过徐羡之。权力的游戏从来就是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关键就看主动权在谁手里。但四大辅政大臣如此擅权,废帝杀君,依照自己意愿设立皇帝。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被立为皇帝。恐怕都难以心安。所以当刘义隆为立为帝时候,大概惶恐大于高兴,在这系列的操作中,檀道济都是在被动接受,他不是主谋者。但绝对是受益者。

刘义隆是刘裕第三子,也是刘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别人梦寐以求却求之不得的皇位如此这般地落到自己头上时。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三个被杀的人。刘义隆开始积聚力量,并不断麻痹和瓦解敌人,一步步地实现自己消灭辅臣的计划。刘义隆为了坐稳帝位,对四大辅政大臣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措施,首先宋文帝为了表彰檀道济的拥立之功,加封他为武陵郡公。檀道济对此感到愧疚和煎熬的,于是坚决表示辞谢。作为皇帝的心腹反而参与废帝,檀道济有些良心过不去。刘义隆要做的最重要的是,就是他将檀道济这个军中大佬拉到自己一边。

问题是,当初檀道济最后为何背离辅臣阵营,原因就在于彼此利益诉求不同而分崩离析。四大辅臣面对刘义隆,也分别做出了让步,徐羡之和傅亮以辞职相试探,谢晦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刘义隆的弟弟。可是,无论他们怎么表演,都无法抹去擅杀皇帝和皇子在刘义隆心中留下的阴影。为了自己坐皇位,刘义隆必须将辅臣除之而后快。不过,他的主要目标不是掌握军权的檀道济。在刘义隆与辅臣的权力博弈过程中,檀道济态度中立。

南朝宋王朝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南朝宋王朝名将檀道济,为何落得个冤死的下场

公元426年,刘义隆将徐羡之和傅亮族灭,谢晦得知消息之后,只能造反自保。檀道济领兵平定谢晦,此时的刘义隆依旧对檀道济采取安抚行为,此后一段时间,檀道济担任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远离朝堂纷争。应该说,如果不是刘义隆病重不起,檀道济是可以善终的。但问题是檀道济自己不仅军事能力强,十一个儿子,也个个都是人中豪杰,有人在一旁议论道:“安知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一旦有了这句话,这人基本上就活不成了。刘义隆晚年经历了好几次病危,担心自己不知哪天驾崩了,会留下遗患给子孙。

公元436年4月9日,檀道济与其八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将领被刘义隆以“收罗叛贼、图谋不轨”的罪名处死。次日,刘义隆为此大赦天下。消息传到北魏,北魏君臣都说道:“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从此以后,魏军的战马可以肆无忌惮地饮马长江了,刘义隆却感叹:“如果檀道济还在,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而问题在于,如果历史重演,刘义隆还是会杀了檀道济。檀道济素有“战神”之说,血战三十余场,未尝一败。檀道济一生为国征战,身后还留下了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的“三十六计”和“自毁长城”“目光如炬”“唱筹量沙”等成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了。

二、和檀道济有关的成语还有一个“唱筹量沙”

檀道济在和北魏的作战中,衍生了一个成语“唱筹量沙”。成语的由来是拓跋焘战败到彦之,檀道济领兵前去救援,多次击败北魏军队。

最终因为敌众我寡,刘宋防守的滑台失陷。宋军战败,粮草不足,檀道济军中有一个士兵临阵叛逃到北魏。说了宋军缺粮的事,北魏方面也不确定此事的真假,但又不想错过剿灭檀道济的机会。北魏派大军围住了撤退的宋军,就在军心动摇时。檀道济立即下令,让军队就地安营扎寨。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檀道济还能保持得相当冷静。当天晚上檀道济带着管粮食的所有官员士兵,在军营中盘点粮食。一些士兵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派来的探子见状后回去禀报,说宋军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支撑他们继续作战。北魏方面一听探子的报道,当场就斩杀了叛变过去的宋军。这是檀道济把白沙跟粮食放在一起,用来迷惑北魏探子的计谋。所以这就是“唱筹量沙”的由来,成语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三、关于檀道济的死因:《宋书》和《南史》对檀道济的死记载不同:

《宋书》中记载刘义隆说檀道济的死是罪有应得。檀道济死后,宋文帝刘义隆还大赦天下来庆祝。一个功高震主的权臣,又是曾经杀自己两个哥哥的帮凶,所以宋文帝要檀道济死是理所当然的。几百年后的《南史》中又提到,是彭城王刘义康矫诏诛杀了檀道济一家。理由是宋文帝刘义隆和北魏的多次作战中都失利,刘义隆还感慨要是檀道济还在,宋军不至于败的这样惨。《宋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刘宋时期,而《南史》是几百年后的作品。所以《宋书》的可信度较高,但不管怎么样,檀道济的军事才能和对刘宋江山做出的贡献这是事实。北魏拓跋焘对檀道济的评价是:“彼公时旧臣虽老,犹有智策,知今已杀尽,岂非天资我邪?”。甚至北魏军队知道刘义隆处死了檀道济,都相互庆祝,“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意思是檀道济死了,南朝就这也没有让他们忌惮的人了。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檀道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