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陵之谜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北京西郊的玉泉山也有明朝的帝王陵,但建筑简单,规模很小,与十三陵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明成祖以后,明朝共有14个皇帝,其中13个葬在昌平,唯一例外的是景泰帝葬在玉泉山,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相关。

明朝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至崇祯帝吊死煤山,共经历了14个皇帝,但何以昌平只有13座陵墓?人们不禁要问,十三陵外的又一陵在哪里?查一下明朝的皇帝和对应的陵墓,只有第七代皇帝朱祁钰没有葬在昌平,他的陵墓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金山口。《长安客话》记载:“陵前坎窗,树多白杨及樗。凡诸王公主天殇者,并葬于金山口,其地与景皇属。”玉泉山金山口一带,原本是明朝葬亲王、妃子的地方,而景泰帝为什么也葬在这里?

明代宗朱祁钰是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原本是不会当上皇帝的,却由于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土木之变”才侥幸坐上了皇位。

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张氏(仁宗朱高炽皇后)委托阁臣杨士奇等主持政务,政治尚能维持清明,社会比较安定。

太监王振是英宗在东宫为太子时的心腹,为人狡黠,阿谀奉承的套路最为拿手。朱祁镇年轻贪玩,王振就想方设法让这位小太子玩得痛快,所以两人感情十分融洽。正统十年(1145)张太后病死,王振开始为所欲为,趁着英宗贪玩,把军政大权抓在手里,代皇帝批答奏章,模仿英宗的口气任用官员。

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十分强大,新上台的首领也先屡次率军南侵,明朝连年边境不断有警。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南侵,来势凶猛,大同守军出战失利,塞外的城堡大多陷落。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陵之谜明代宗朱祁钰景泰陵之谜

边报传到京师,英宗即派驸马都尉井源等四将各率兵万人出征抵御。随后,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作出了亲征的决定。八月十三日,他率军来到距怀来城仅20里的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被围两天之后,王振被乱军杀死,英宗被俘,明军损失一大半。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明朝百官一片恐慌。瓦剌继续南下,并且带了英宗作为要挟。人心惶惶之际,大臣们提出必须另立皇帝以安定人心,兵部侍郎于谦等请太后正式宣布让英宗弟朱祁钰做皇帝。九月,朱祁钰正式登上皇位,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也先带着英宗率大军直指北京城,于谦等人誓死保卫。十月底.也先战败,退出塞外。

景泰元年(1450)八月,英宗被释放回京。由于已有皇帝,英宗只能以太上皇的身份居住在南宫。景泰帝为巩固自己的帝位,废太子(英宗长子)朱见深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一年后,朱见济病死,皇太子的问题又无法确定了。

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重。武清侯石亨、徐有贞等考虑到景泰帝将不久人世,开始策划让英宗复辟,以谋求私利。十六日四鼓时分,徐有贞打开长安门放进千余士兵,然后又把门锁上,率众人奔向南宫。黎明,徐有贞等人在奉天殿拥立英宗登上帝位。英宗终于在回朝后的第七年复位了。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英宗即位后,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病中的景泰帝被迁到西宫,不久死去,年仅30岁。景泰帝死后,以王爷的规格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其妃嫔也被赐死殉葬。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恢复景泰帝号,将墓扩修成为皇陵。嘉靖时又改建陵碑,并将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帝王过世后全部葬于昌平的陵区,惟独景泰帝因特殊原因葬于玉泉山北麓。

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宫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祾恩殿。今景泰陵建筑仅存碑亭和祾恩殿。亭正中竖有一块石碑,正面书有“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九个大字,背面是清乾隆皇帝手书诗一首:“迁都和议斥纷陈,一意于谦任智臣。挟重虽云祛恫喝,示轻终是薄君亲。侄随见废子随弃,弟失其恭兄失仁。宗社未之真是幸,丘明夸语岂为淳。”

景泰陵因为原来是王陵,规模很小,陵碑比十三陵任何一个陵碑要小得多。碑亭后约20米的隆恩门还算大,然是灰瓦顶。门内的隆恩殿早已不存在。

早在景泰七年(1456)二月,代宗皇后杭氏死后,三月景泰帝就开始在十三陵的黄寺岭下修建陵墓。陵还没有全部修成,英宗就复辟了,景泰帝被废,他修的陵也自然就没有用上,英宗以王礼把他及杭氏葬在京西的玉泉山。到成化十一年七月,明宪宗说,他叔父“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有功,又追称为景皇帝,庙号代宗。修缮他生前所建陵墓,称景泰陵,但最终并没有将其灵柩迁移过来,所以他的陵墓是一座空坟,地面建筑至明末已全部毁坏。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