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古代哪个大一统王朝的“奇葩”皇帝最多,无疑是明朝,有玩蟋蟀的宣德皇帝朱瞻基,开动物园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潜心修道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和做木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等等。要说这里面谁的话题性最强,无疑是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在位时间长达45年,期间斗垮了阁老杨廷和,拿捏住了阁老夏言、严嵩和徐阶。
嘉靖皇帝20多年不上朝而照样乾坤在握,很多人因此说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很强,比如明朝著名文学家李维祯曾评价嘉靖皇帝为“斋居数十年,图回天下于掌上,中外俨然如临”。然而,清末名臣张佩纶却说嘉靖皇帝是“色厉内荏”。那么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所谓“帝王之术”,可以分为治民、驭臣和巩己三个方面,今天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看看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帝王之术”到底有多厉害?
嘉靖皇帝让百姓富足了吗?
古人云,“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嘉靖皇帝继位之初,宽以待民,减免赋税(力度相当大,正德十五年之前所赋税全部豁免),大力肃贪,重新勘定皇庄,丈量勋贵土地,将大量的田地还给百姓,由此在广大百姓中间赢得了一片“叫好声”。然而好景不长,嘉靖皇帝很快就开始“瞎折腾了”,花钱如流水,每年的进项压根就满足不了他开销,前面积攒下的内帑也几乎消耗一空。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花钱这个事情,一旦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就很难扭转。嘉靖皇帝最大的开销在工程上面,并且这些工程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私欲,于国于民而言,无任何益处。史载从嘉靖十年到四十五年,嘉靖皇帝所在的西苑一直在兴修各类工程,其中大大小小的宫殿着实是太多了,要想记清每个宫殿的名号都是极为困难的事情。
嘉靖十九年,主管工程修建的工部尚书温仁和本上疏道,“二三岁间,内外大工……共费六百三十四万七千有奇,而承天所请又一百七十余万,今尚工三十余所,藏竭矣”。也就是说嘉靖皇帝在位的第十九年就“竭矣”了。皇帝的钱不够花怎么办?嘉靖皇帝的办法是开“皇店”,依仗皇权的力量,将皇家店铺开到全国各地,什么店赚钱快、赚钱多就开什么店。原本明朝就把盐、金属矿、茶叶和糖等行业给收归国有了,现在还搞这么多“皇店”出来。
最恶心人的是,但凡“皇店”经销的商品,其他商人是万万不敢去碰的,一经发现,资产充公。上有所行,下有所效,在嘉靖皇帝的带头作用下,勋贵大臣们纷纷以强权为后盾,大肆开店,藩王有“藩店”、大臣有“官店”,由此对民间商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特权阶层在商业上赚了钱后又开始大肆兼并土地,正所谓强权之下,有何利不可得?这种无秩序地与民争利,导致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民间流传“嘉靖,嘉靖,家家净也”。
嘉靖皇帝让百姓顺服了吗?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皇帝治民说白了就是给百姓立规矩,其中最大的规矩便是法令,正所谓“一民之轨,莫如法”。皇帝推行“法治”的核心要义在于让臣民摒除私心,尊崇和遵从皇帝。然而臣民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这就看“法令”如何把握这里面的平衡点了,一旦把握不好,臣民对皇帝的忠诚度必然得不到保证。
就拿嘉靖时期的倭患来说,那些所谓的“寇”有七成都是沿海的商人和百姓,他们长期过着“靠海吃海”的生活,可明朝视他们的生活需求于不顾,强力推行“禁海令”,使得他们铤而走险,化身为“寇”,对沿海地区的正常生产秩序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成为“寇”。有人说“禁海令”是朱元璋推行的,和嘉靖皇帝有什么关系?
任何法令都要讲究一个“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从朱元璋到嘉靖都过去了一百多年,各种情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远洋贸易愈发蓬勃,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等。嘉靖皇帝作为“领头羊”,只知墨守成规,而不思变通,这就是他的问题。想当初他的前任—正德皇帝在位期间放宽海禁,民间受益良多。
结果到了嘉靖皇帝,极为冒失地加大禁海力度,搞出一个“史上最严”的效果出来,百姓们只要因为擅自出海被官军抓到,轻则入狱,重则问斩。都说堵不如疏,嘉靖皇帝只知“堵”,而不知“疏”,导致倭患之严重程度达到了顶峰,虽有戚继光等人屡战屡胜,可并未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直到其子隆庆皇帝朱载坖继位后,放开海禁,倭患才逐渐得以平息。
嘉靖皇帝御下有方吗?
皇帝要想掌控天下,需要依赖于庞杂的官僚体系,要会用人,既要保障各级官员的忠诚度,又要想法子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对他们的职权要有限制和控制。简而言之,皇帝要有一定的驭臣之术,兼听独断,牢牢掌控住决策权。嘉靖皇帝自幼博览群书,如果论起心机城府,他确实称得上是历代皇帝中的牛人,单看一个“大礼仪”事件,他搞定了多少精于世故的老臣?
在他的执政期间,再牛的大臣在他面前都是战战兢兢,他在大臣们的心中始终有一种浓郁的神秘感,很难让大臣们准确猜出他的心思,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效果。他常常只需要给大臣们稍以暗示,大臣之间就会你争我斗,让他坐收渔人之利。碰到一些棘手的事情,他往往就是简单写个条子,或者给相关大臣吟上一句诗,大臣就得六神无主地琢磨半天,可以说嘉靖皇帝把朝中大臣盘得比自己养的猫还乖。
众所周知,明朝的“言官”是出了名的“骂战高手”,谁都敢骂,可这些言官的所作所为在嘉靖皇帝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嘉靖皇帝在对待言官上面,既不像成化皇帝朱见深那样“沉默是金”,也不像正德皇帝那样“乱打一气”,他是精准盯控,瞄准言官中的“带头人”发力,从重从速处理,比如明朝著名铮臣—刘最上疏批评嘉靖皇帝“耗费帑金”,嘉靖皇帝也不打他,让他自己去查账。
结果可想而知,刘最一个小小的给事中,如何能查得清楚皇帝的账单?刘最因此顺理成章地被嘉靖皇帝找了个由头贬到德州当判官,就这还不能让嘉靖皇帝消气,后面又借着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把他判了充军。有了刘最这些“榜样”的存在,言官们在嘉靖时期表现得异常老实。由此而言,嘉靖皇帝确实是御下有方。然而这种只要忠诚,不要品行和能力的用人之术,真的合适吗?
嘉靖皇帝巩固了自己的权势吗?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皇帝作为金字塔尖端的存在,在享受无上权力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历史上有多少皇帝大权旁落?又有多少皇帝受制于大臣?可谓是比比皆是。皇帝如果掌控不了自己的权势,那就是有名无实。嘉靖皇帝即使是20多年不上朝,依然能保证自己说的话管用,而且当时的国力还是在走下坡路,更加让不少人觉得他了不起。
然而在明朝的体制之下,皇帝要想掌控权势,真的不是一件难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不断在设计和优化组织架构,巩固手中的权力,比如废除丞相制等,后来永乐皇帝等人又在洪武旧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使得明朝皇帝的权势在制度上得到了最佳保障。像汉唐时期的“宦官乱政”、“外戚擅权”和“丞相揽权”等问题在明朝几乎看不到。
有人会说明朝也有宦官乱政,然而明朝的宦官一旦离开皇帝的支持,啥也不是,即使是达到“九千岁”高度的魏忠贤,崇祯皇帝解决他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举个例子来说,嘉靖皇帝的孙子万历皇帝在“不上朝”这件事情上比嘉靖皇帝更厉害,达到了整整28年,可万历皇帝在深宫之内照样统筹全局,照样能牢牢掌控住自己的权势。可以说掌控权势是明朝皇帝最基础的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
考虑到明朝的这种优势条件,嘉靖皇帝好像又没那么牛了。如果嘉靖皇帝是汉唐时期的皇帝,还能不能有一样的表现,需要打个问号。皇帝的权势讲究一个“身在深宫之中,而照明四海之内”,嘉靖皇帝做到了吗?放弃河套,致使鞑靼做大,最终导致“庚戌虏变”,京城周围的十几万明军中有几人为君分忧的?不要说“照明四海之内”了,皇宫那一亩三分地被照明了吗?照明了的话,嘉靖二十一年也不会发生“壬寅宫变”。
综上所述,嘉靖皇帝以“卓越”的“帝王之术”将明朝治理得江河日下,殊为不易,用张居正的话来说,“彼时景象,曾有异于汉唐之末世乎?”简而言之,嘉靖皇帝的确是一位聪明且有手腕的皇帝,可他的聪明就像是一种小聪明,没有历代明君具备的那种大智慧。要知道“帝王之术”是综合性很强的学问,不是靠小聪明就可以撑起来的,小聪明或许可以成为“偏科生”,但是无法成为“尖子生”。
相比嘉靖皇帝而言,素为人诟病的隆庆皇帝反而有些“大智若愚”的感觉,在位时间虽说只有短短的6年,可硬是力挽狂澜,扭转了嘉靖时期的颓势,为后续的中兴夯实了基础,看完此文,您还觉得嘉靖皇帝的“帝王之术”很牛吗?
参考文献:
《明史》
《嘉靖传》
《明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