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一场军事政变给本就不平静的大明王朝再度蒙上了一层阴霾,这便是传说中的宁王之乱。
熟悉这段历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宁王发动的这场叛乱,因为遭遇千古奇才王阳明的镇压,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可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叛乱开始之初还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曾经试图阻止宁王反叛朝廷。这个女人就是宁王的王妃——娄妃。
娄妃出身名门,她的父亲娄谅是当朝的大儒,著名的理学家,曾著有《日录》四十卷。王阳明年少时,曾与娄谅有过深入的交流,对娄谅深厚的学问钦佩不已。
正是得益于娄谅的指点,王阳明才拨开云雾见青天,颇受启迪,为心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娄谅是王阳明人生中的贵人之一。
娄妃作为圣贤之女,受父亲影响她知书达理,贤惠端庄。她及笄嫁入宁王府后,凭借着美貌和人格魅力受到宁王朱宸濠的宠爱,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十分幸福。
明武宗时期,原本就乱象丛生的国家机器,因为这位荒唐皇帝掌舵变得更加混乱不堪,不仅百姓日子过得拮据,连皇亲国戚也捉襟见肘——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作为第三代宁王的朱宸濠眼见朱家的江山一天不如一天,憋火不已,暗暗认为如果自己是帝国的掌舵人,大明王朝不会向破败沉沦。
同时,他深深地觉得,眼下是掌权的绝佳良机,在这混乱的时刻振臂一挥,大有机会咸鱼翻身,坐上龙椅。
贪欲一开便不可收拾,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开始结交大臣、勾结将领,结党营私预谋举事。
娄妃作为宁王的枕边人,很快发觉了他反叛的念头,连忙苦苦相劝让他悬崖勒马,不要逆天行事。
然而在那个年代,娄妃纵使满腹经纶,可毕竟是个女人——政治是男人们的游戏。她的话被宁王当成了耳旁风。
宁王执著于贪念,又因为对前景的过度乐观,在他过完40岁生日的第二天,悍然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这个时候,封建时代女性脆弱、无奈,或者说狭隘的一面在娄妃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受三从四德传统思想影响,宁王叛乱以后,娄妃既没有告发丈夫,也没有休夫,跟丈夫划清界限。尽管她不认同丈夫的行为,但是仍然做起了丈夫身后默默付出的女人。
在战事吃紧的日子里,她号召宁王府的女眷捐出钱财、首饰,发放给前方将士,以鼓舞士气。
宁王有这样的贤内助相帮,换做任何对手都难以与他相抗,但是可惜的是他遇到王阳明,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宁王之乱背后的女人:娄妃深明大义却为何助纣为虐?
他先是中了王阳明的疑兵之计,误以为王阳明手握十数万大军,紧接着又中了离间计,对自己的左右手起了疑心。等到他回过味儿来时已经为时未晚。
王阳明聚拢起了一支为数八万的杂牌军,趁他老巢南昌空虚,直捣黄龙。宁王回师营救,一头钻进王阳明设下的围点打援埋伏圈。
经过一番水战宁王败走,王阳明一路追杀,杀得叛军丢盔卸甲。士兵死的死,逃的逃。宁王的妃嫔、丫鬟们自知落入敌手不会落得好下场,纷纷投水自尽,这其中就包含娄妃。
可怜娄妃心如明镜,却嫁错了郎君,嫁狗随狗最后落得个死于非命的结局。
宁王朱宸濠处心积虑十多年的反叛之举,就这样在短短四十多天后化为乌有。他最终被王阳明生擒活捉。被擒时他一度十分嚣张,说:“朱家自己的事,何烦你王阳明这般周折费心!”待他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前景不妙,开始向王阳明求饶,说:“你尽管拿去我的头衔,家财,只恳求留我一条性命,贬为庶民。”
王阳明则冷冷地回答:“自有国法在。”
朱宸濠这时知道自己难逃一死,随后向王阳明提出了最后的人生愿望:请帮我收敛娄妃的尸体,好好安葬。
仅凭这个“临终遗愿”便可知他对娄妃存着怎样的留恋,夫妻二人可谓感情笃深。
不知娄妃在天有灵听到这句带有懊悔意味的话会如何做想,是感到欣慰,还是反思如果当初能够坚持原则,宁王一脉就不会落得这样的结局?
个人觉得前者可能性更大,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她已经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全部,生前相夫教子,贤良淑德;死时守节守德,忠于夫君;死后千古留名,以鉴后人。
娄妃最终得到了妥善的安葬,毕竟抛开宁王的“遗嘱”不说,娄妃的父亲娄谅还是王阳明的良师益友,王阳明于情于礼都会厚葬于他。
唯一可惜的是,她的墓穴在500多年后的今天不知所踪,后人无法前往拜谒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