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实现“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是否被后世捧得太高?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今天,我们提起明孝宗朱佑樘就会认为他是一个明君,然而后人是否过誉?从三个方面就可以得知!

《明史》对明孝宗朱佑樘的评价颇高: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这样评价明孝宗:“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不得否认的是明孝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位期间他重新开设了“午朝”,另外还设立文华殿议政。明孝宗本人也仁慈宽厚,虚心纳谏,厚待文官。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一夫一妻制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减轻赋税,明中后期,惟孝宗一朝,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然而,明孝宗真的担得起后世对他这么高的评价么?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看其所作所为是否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是否推动了社会发展,是否起了进步作用。

首先,从经济上看,最饱受争议的就是弘治初年的叶淇变法,《明史》记载:

明初,募盐商於各边开中,谓之商屯。迨弘治中,叶淇变法,而开中始坏。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於淮,边地为墟,米石直银五两,而边储枵然矣。

变法实行之后,政府生产的食盐直接在盐政衙门与盐商用白银进行交易,交易得到的白银直接送往北京国库。而之前在明朝实施的是“开中法”即盐商并不能直接用白银来购买食盐,买盐的成本是通过采购一定的粮食运输到边镇上纳输出的。

叶淇变法之后,效果很好,仅仅一年,国库增收白银百万两,然而,效果也只是停留在短期内。

实现“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是否被后世捧得太高?实现“弘治中兴”的明孝宗是否被后世捧得太高?

因为叶淇变法违背了开中制的初衷:纳粮开中解决的是军粮问题,纳银开中解决的是国库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大明王朝为了这百万白银的眼前收入,把军粮问题抛诸脑后,更别说其他。这样为后世的边境埋下了一个极大的祸患,甚至可能是明朝破灭的根源。

其次,孝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进一步加重,这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到阻碍作用的......

再从军事上看,明宪宗,也就是孝宗的爹,对外强硬的军事政策使得边境较为稳定,还收复了河套地区,使得扰乱边境的人老老实实的朝贡明朝。《明史》记载如下:

成化九年秋,满都鲁等与孛罗忽并寇韦州。王越侦知敌尽行,其老弱巢红盐池,乃与许宁及游击周玉率轻骑昼夜疾驰至,分薄其营,前后夹击,大破之。复邀击于韦州。满都鲁等败归,孳畜庐帐荡尽,妻孥皆丧亡,相顾悲哭去。自是不复居河套,边患少弭;间盗边,弗敢大入,亦数遣使朝贡。反看孝宗时期,边境多次被骚扰,弘治末年的河套之患,游牧民族如入无人之地......小王子在河套入驻部下四十余万人,此后明朝对河套地区的管控,便力不从心。

弘治元年夏,小王子奉书求贡,自称大元大可汗。朝廷方务优容,许之。自是,与伯颜猛可王等屡入贡,渐往来套中,出没为寇。

八年,北部亦卜剌因王等入套驻牧。于是小王子及脱罗干之子火筛相倚日强,为东西诸边患。其年,三入辽东,多杀掠。明年,宣、大、延绥诸境俱被残。

政治上看,孝宗皇帝仁慈宽厚,厚待士大夫,不是说这是什么坏事,而是孝宗实在太过于依赖文官,黄仁宇教授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弘治皇帝愈是谦抑温和,听凭文臣们的摆布,文臣们就愈是称颂他为有道明君。

而且朱佑樘晚年也出现了怠政的情况。他执政期间甚至出现了外戚干权的火星子

结合这三个方面,明孝宗朱佑樘是否值得后世如此赞誉,我个人认为他有功劳,但被抬高了太多,明孝宗的文治武功方面远不及历代贤君。况且明孝宗晚年,大明朝也是一个烂摊子。而明孝宗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大概和他厚待文人有关,史书上给他加以美化。

但无论如何,他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不好大喜功,实现了“弘治中兴”,也算得上“守成之君”。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弘治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