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夺门之变,于谦为何按兵不动?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景泰八年正月十六夜,一群心怀不轨的野心家齐聚都察院副都御史徐有贞家,众人在商议一件大事,那就是复立太上皇朱祁镇。作为这个阴谋集团的领导人,徐有贞还以天象为由,告诉同伙们,上天已发出兆示:“时在今夕不可失。”

既然下定了决心,那么时不我待,这群阴谋家决定就在今夜发动政变。一行人来到朱祁镇住的南宫,说明来意,面对复辟的诱惑,朱祁镇自然乐意参与。

随后,众人拥着朱祁镇登上了奉天殿,随着徐有贞一声高呼:太上皇帝复位了。这场看似闹剧一般的宫廷政变居然顺利成功了。那么以朱祁钰于谦为首的君臣为何会对这场政变没有察觉?他们是真的不知道还是默许了这场政变呢?

个人觉得朱祁钰是压根不知情,但是于谦应该是知情的。根据《明史》记载:夺门之役,徐石密谋,左右悉知,而以报谦。时重兵在握,灭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为动,听英宗复辟。

大致意思就是,夺门之变时,徐有贞等人的密谋,于谦已经得到了消息,他是知道的。于谦当时是兵部尚书,手握兵权,如果想要扼杀这场政变,其实轻而易举。但于谦还是放任徐有贞等人率军入城,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听任明英宗复辟。那么于谦为何要这么做?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于谦的生平说起。

于谦是浙江钱塘人。据明史记载,在于谦少年之时,有一名和尚在看了他的面貌之后,惊叹道:“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啊。”于谦也不负这位和尚的夸赞,他用功读书,志向高远,把南宋名相文天祥当做自己的偶像。

夺门之变,于谦为何按兵不动?夺门之变,于谦为何按兵不动?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宣德年间,于谦随明宣宗一同前往平定朱高煦,在朱高煦开城投降之时,宣宗让于谦口头列数朱高煦罪状。于谦义正言辞,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之后,朱高煦被骂得抬不起头,只好自称罪该万死。

随后于谦被宣宗派往江西巡视,在此期间,于谦重审冤狱,核查贪赃枉法之人,树立了良好的官声,并获得顶头上司、都御史顾佐的好感。宣宗也明白于谦是一个能做大事的人,于是在朝堂增设巡抚之时,宣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于谦,于是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巡视期间,为了全面地视察其管辖地区的民情,于谦每每都轻装出行。只要管辖地区发生水旱灾情,他就上奏朝廷拨款赈灾。当时大同是边防重镇,负责按察山西的官员无法按时抵达,于谦遂上疏另外设立御史管理。此外,于谦还建议强取边疆官员私自开垦的田地为官屯,用作边防用度。

正统初年,朝政皆由三杨把持,于谦深受三杨器重,每次于谦上奏之事,不需一天,内阁就会进行批复。当时明廷边官入京都需给京官一点好处,但于谦每次入京都不送礼,这就让京师权贵十分厌恶。但此时的于谦深受内阁重视,各方人员也不敢轻易得罪于谦。

随着王振擅权之后,于谦所作所为逐渐引起众人不满,于是由王振牵头,让通政使李锡弹劾于谦,随后不由分说,便要将于谦问斩。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各地百姓听闻于谦要被问斩,纷纷联名上书要求朝廷放了于谦。

王振一看自己捅了马蜂窝,只能随便编个理由给自己台阶下,说是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然后把那个“于谦”和被关起来的于谦搞错了,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于谦被贬期间,山东、河南的官员百姓数千人均上疏请求留用他,身在两省的明朝宗室周王朱有爝、晋王朱锺铉也附同此议,英宗于是又命于谦再任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以兵部左侍郎身份调任回京,第二年秋,也先大举进攻,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御驾亲征,兵部主官也随驾北征,于谦则留驻京师主持兵部。

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百官身亡,明军大败并主力尽丧,如此生死存亡之际,于谦站了出来,这个在幼时就被僧人夸赞为救时宰相的男人出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

土木堡之变时,京师军民尚不知道他们的皇上已经成了瓦剌的俘虏。随着前线溃兵蜂拥而至,加上信使带来前线大败的消息,满朝文武这才反应过来,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连皇帝英宗都被俘虏了。

眼看瓦剌大军逼近京师,明军精锐大多已在土木堡一战中覆灭,留守的士兵又大多数是老弱残兵。如此情况下,大多数朝廷官员早已乱作一团。是战是退,根本没人拿得定主意。

就在群臣议论汹汹,都想南迁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据理力争,以京师是天下根本,宋室南渡之祸的经历力劝朝廷死守北京。最终,一锤定音。

随后于谦请求留守北京的郕王,速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于谦作为兵部最高长官,急调两京、河南预备役,山东及南京沿海抗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赶往京师。

为了稳定朝局,于谦先是安抚郕王情绪,然后请求郕王下令严惩王振余党,一系列操作很快让朝廷人心齐聚,为后续北京保卫战打好基础。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动情地说:“今天的事这般危急,好在有你,以后国家大事就全托付给你了。”

就这样,朝廷上下都倚重于谦,而于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随后于谦向朱祁钰建议,命诸边将严阵以待,以防瓦剌突袭。京师需紧急招募士兵,工部需修缮武器甲胄,将外城居民迁入内城,在京师九门都分兵驻守。

由于英宗被俘、明朝无主、太子又年幼、瓦剌大军又逼近,群臣纷纷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国君。郕王听后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臣等实在是忧虑国家,并非为了私人打算。”郕王只好接受此议。

此时,也先裹挟朱祁镇,绕过大同,直取紫荆关。也先在太监喜宁的引导下,顺利攻克,瓦剌兵长驱向东,直窥京师。朱祁钰在于谦的建议下,急调宣府、辽东总兵官,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巡抚入援。

兵临城下,大将石亨建议紧闭城门,坚壁清野。但于谦觉得万万不可,瓦剌如此狂妄,如果我们还是示弱,敌人就会张狂到没边了,对自身士气也是沉重打击。

随后于谦把二十二万兵力悉数布阵于九门之外,自己亲自与石亨等人列阵于德胜门外,正面抵挡也先大军。并令关闭所有城门,让士兵们没有退路。严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一时间,将士们抱必死之心,斗志高昂。

一开始,也先以为明军主力已在土木堡尽灭,拿下京师只是时间问题,但来到京师,看见明军阵容齐整,士气高昂,一时间也有些气馁。这时,太监喜宁再次献计,说明日令明英宗登土城,让明廷大臣们来迎驾,咱们就可以一举将他们全部拿下。

但这个计谋很快被于谦看破,于谦义正言辞的说道:“我只知带兵打仗,其余事我一概不理。”也先见于谦这么个态度,也明白不打上一场恶战,新皇帝和他的官员们是不会低头的,于是他派出少量骑兵,准备从德胜门下手。

于谦看也先按捺不住,于是设了个圈套,派少量骑兵诱敌,令石亨把大队兵马埋伏在搬迁一空的民居里,也先果然上当,以为明军守备空虚,驱动数万骑兵杀了上来。

一声号令下,明廷火器营枪炮齐鸣,硝烟未散,埋伏好的明军挥刀掩杀上去,瓦剌骑兵受到重创,只好向土城外溃退,但随后又陷入了京师百姓的泥石阵,伤亡惨重。

之后的日子里,明军与瓦剌交战多次,互有胜负。随着寒潮将至,加上各地勤王之师纷纷来京,也先怕被切断后路,只好选择裹挟朱祁镇,向西逃去。于谦指挥诸将追击,一直到紫荆关而还。

此番北京保卫战,以明军完胜告终,论功于谦当数第一。朱祁钰欲进于谦少保衔,总督军务,于谦却推辞说:“四面边境的战事很多,这是我们做臣子的耻辱,哪里敢邀功请赏呢!”为未雨绸缪,于谦一面增兵守卫北方各府州,一面请求朱祁钰委派大臣镇守山西,以防瓦剌再次南侵。

景泰元年四月,瓦剌军两万余人围攻宣府,明军在总兵官朱谦的指挥下,打退了这股敌人,于谦让他趁机驻兵居庸关,一遇瓦剌兵来犯就出关剿杀。眼看着多次出兵没讨到一点便宜,也先也逐渐有了和谈之心,朝中大臣纷纷放松警惕,唯有于谦依旧上奏请求告诫各地仍需加强城防,以防患未然。

随后也先频繁派遣使者希望明廷接英宗回朝,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派使者迎接。朱祁钰起初不想接英宗回朝,并称:“当时我登上帝位,也不是我想坐这个位置,还不是你们把我推上去的?”僵持之中,于谦说了句一锤定音的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陛下从情理上还是要火速接太上皇回来,要是也先心怀不轨,道义也在我们这里。听了于谦这话,朱祁钰这才同意接回英宗。

代宗年间,于谦进行了一系列军制改革。他先是上疏景泰帝命大同、宣府、永平、山海关、辽东各路的总兵官增修防御设备。此外建立团营制度,即将原京城部队分属的五军营、神机营、三千营统一管理,并选拔精锐部队十五万,分成十营组织训练。

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时,正值北方蒙古势力大增;南方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自聚众立国号谋反,湖广、贵州、广西、苗族、瑶族、僮族等地均蜂拥而起。前后的部队调动部署,都是于谦独自策划的。

于谦为人奉行节俭,所居房屋只能遮蔽风雨。景泰帝于是在西华门赐大宅给他,他推辞道:“国家危难,身为臣子怎敢使自己安乐?”并坚决推辞,但景泰帝没有批准。于是,他取出此前所赐予的玺书、衣袍、银锭之类,全部加盖封存,只是每年定时查看一下而已。

但身处权力冲突旋涡的于谦,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虽然一心为公,但世间事哪有非黑即白的道理,由于他不避嫌疑和怨恨,所以一些官员就非常痛恨于谦。每次御史上奏弹劾于谦,均赖景泰帝排除众议坚持任用,使得他能够全力安排布置兵事。

但是,于谦性格刚直,每次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抚胸叹息道:“这一腔热血,到底洒在什么地方!”看到那些懦弱的大臣、皇亲贵族,他内心颇生鄙夷之情,于是怨恨他的人就更多。加上他始终不主张议和,虽然此举最后使得英宗返回,但英宗还是怨恨他。不知不觉中,于谦已经被朝中内外大臣所忌恨,一支庞大的黑手集团逐渐形成,以徐有贞、石亨、曹吉祥为首的阴谋家们也开始谋划一件大事。

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趁景泰帝病重,联合发兵拥立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继续说回一开始的问题,于谦为何按兵不动。

理由只有一个:于谦为了大明王朝,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太平,不起动荡不安。所以在夺门之变当夜,听任明英宗及其拥戴者复辟政变,选择按兵不动,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

于谦为人清高,在朝中从来没有自己的私党,在当时的情况下,就算于谦手握重兵,但他依然不会主动出击,只要于谦动手,他就会被定性为权臣,如同曹操司马懿一般。

于谦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不想做枭雄,他只想做一个一心为公的忠臣。如果于谦真的主动出击,他就不会是那个当年国难当头挺身而出,为后世永远留下“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典故,大公无私,为国忘身的于谦了。

随后于谦在夺门之变发生后的第五日被宣布了死刑。据说,处死于谦当日,天上突然阴霾四合,分不清东西南北,似乎上天也在为忠臣之死而哀悼。

于谦是忠臣,但却因不公而枉死,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一大讽刺。于谦身上的精神就是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所提到的那种“不顾一己安危荣辱、为仁命爱物的宗旨拼命”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虽然于谦已逝,但于谦那种“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是可以超越生死,与日月争光的。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夺门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