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嘉靖时期“大礼议”事件为何如此激烈?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明朝「大礼议」事件是后世一个典型的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话题。该事件并不复杂,但论述者往往有意无意的误导读者,让人越看越摸不着头脑。事件双方当事人的激烈程度也相当惊人,暗示背后的原因肯定牵涉着极其重要的问题。

大礼议事件源自一个突发的皇位继承危机。正德皇帝死后无嗣,也没有亲兄弟,张太后、首辅杨廷和等人选择了正德皇帝的堂弟朱厚熜即位,即嘉靖帝。这里就牵涉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皇位继承问题,二是宗法身份问题。在继位上,朱元璋有“兄终弟及”祖训,双方都没有异议;但在宗法身份问题上,却引发了严重危机。

《明史纪事本末》: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古代君主制讲究「名/实」的博弈,案现代术语就是合法性(程序和事实)。杨廷和内阁在继位问题上制定了「两步走」策略,第一步“兄终弟及”没有问题,第二步“过继为嗣子”则完全没有根据。「兄终弟及」有祖训依据,完全能够成立。问题是杨廷和内阁在嘉靖来到都门时,忽然要求他接受「嗣子」身份,即要求朱厚熜变成正德帝的亲兄弟(过继给正德之父)。这里是没有根据的,皇位继承仅凭借祖训「兄终弟及」就足够了。在嘉靖继承皇位这件事上,并不需要过继。那么,杨廷和内阁为何要提出这个要求呢?

嘉靖时期“大礼议”事件为何如此激烈?嘉靖时期“大礼议”事件为何如此激烈?

很多回答提到了双方引用的宋代「濮议」事件,实际上这是个陷阱。真正类似的案例是周勃、陈平拥立代王(汉文帝)。杨廷和临时提出的要求,与周勃接驾时的表现一模一样。

根据《汉书·文帝纪》,周勃接驾时,试探性的提出“请间言”这个要求(即请到一边细谈)。文帝幕臣宋昌果断否决,说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这句话也被电视剧《雍正王朝》引用)。这充分反映了文帝团队的高超水平。在继位问题上,不需要大臣有过多的干预。在文帝团队滴水不漏的操作下,周勃始终没有进一步提出要求的机会。但杨廷和的准备却非常充分,而且有系统的理论。

年纪很轻的嘉靖立刻意识到杨廷和内阁有所图谋,要给新任君主一道额外的束缚(祖训之外的束缚)。这在嘉靖是不能忍受的。所以发生了「大礼议」事件,嘉靖帝在以张璁为首的一批中下层臣僚的支持下,粉碎了杨廷和集团。

杨廷和是否奸臣?他为什么要给新任君主一个额外的约束?其子杨慎为什么又夸张地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拼命正在今日?这是因为儒家大臣的理想是「天子一爵」,也就是说,天子也只是一个职位/岗位而已。也要遵守共同的礼法。这个类似日本大正时代的【天皇机关说】,天皇只是治理系统的一个岗位而已,并没有绝对的权力。这个思想起源于孔子的《春秋》,代表了儒家集团二千年的理想。

嘉靖帝和一批中下层臣僚则完全反对。在嘉靖帝个人情感方面,他不能忍受被权臣操纵的连亲身父母都不认;在权力上,更不能接受杨廷和这批儒臣强加给他的额外约束,于是事件的激烈程度相当惊人,历时三年,当场杖毙16人,下狱百余人。(完)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大礼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