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嘉靖皇帝为何能在大礼议中获胜?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正德十六年三月,后世褒贬不一的明武宗暴毙于豹房,因为其生前并无子嗣,也没有明确皇位继承人,所以在张太后和首辅杨廷和的支持下,明宪宗之孙、兴献王之子、明武宗朱厚照之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承了大明皇位,史称嘉靖皇帝。首辅杨廷和踌躇满志,准备将之前明武宗的一系列施政措施拨乱反正,但是他没有想到当时年仅十五岁的嘉靖皇帝却成了他的绊脚石,朱厚熜还没继位就掀起了一件长达三年多的政治事件——大礼议。

在这次事件中,一个内阁首辅(杨廷和)被迫辞职,一个新科进士(张璁)逐步走入权力中心、成为首辅,86名四品以上官员被停职,136名五品以下官员被下狱,其中16人被廷杖而死。从数据便可以看出这场大礼议对明朝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政治权力从明武宗朝的残余势力完全流向了刚刚登基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手中,嘉靖皇帝也得以以外藩的身份坐稳了大明王朝的皇帝。整个事情的过程,还得追溯到嘉靖皇帝朱厚熜刚刚继位的那个时刻。

朱厚熜继承了堂兄朱厚照的皇位,但是他的亲生父亲却不是皇帝,而是兴献王朱祐杬,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按照宗室法理,做了皇帝之后的朱厚熜不能认朱祐杬为父亲,而必须称伯父弘治皇帝朱佑樘为“皇考”(即父皇),自己的父亲只能被称作“皇叔考”(即皇叔),这让年轻但是偏执的嘉靖皇帝不能容忍,他决心为自己的父王讨回公道。但是,事情进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自己做皇帝便不能认父亲,而认了这个父亲之后便不能做皇帝,那怎么办呢?办法还是有的,就是把自己的皇帝追封为皇帝,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嘉靖皇帝为何能在大礼议中获胜?嘉靖皇帝为何能在大礼议中获胜?

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保守派官员认为,朱厚熜以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身份继承皇位,是小宗入继大宗,必须先入嗣大宗,即认大宗弘治皇帝(明武宗的父亲)为父亲,这样他才能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哥哥明武宗的皇位。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人则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认为“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堂兄明武宗的遗诏是让自己来继承皇位的,可不是来给伯父弘治皇帝做儿子。虽然朱厚熜当年不过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但是思维和性格却有着完全与年龄不符的老成,朱厚熜虽然没有涉足过政治,却抓住了老政治家杨廷和在诏书和实际操作之间的一个矛盾之处。

杨廷和代明武宗朱厚照草拟的遗诏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遗诏是这么写的:

朕疾弥留,储君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君临天下。

但是当朱厚熜风尘仆仆地从封地安陆州(今湖北钟祥)赶到京城时,杨廷和和内阁却要求朱厚熜按照皇太子的礼仪从崇文门入东华门,居于文华殿,然后再继承皇位。如果朱厚熜按照内阁的要求做了的话,那么就等于朱厚熜默认了自己被过继给伯父弘治皇帝为皇子,然后“兄终弟及”继承堂兄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皇位。

但是,这个提议却立即遭到了朱厚熜的拒绝,他的理由如前文所述——“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就此僵持不下,几番来回之后,杨廷和和内阁不得不妥协,因为国家无主已经一个多月了,好不容易从外地赶来的皇位继承人还因为礼仪的问题不能顺利继位,时间长了必然会引起政局动荡。于是,内阁妥协,最终同意了朱厚熜的提议——从正阳门中门入城,经大明门入宫,这是一个皇帝的排场,而不是太子。

朱厚熜赢得了第一场,但是令杨廷和与其他保守派大臣始料未及的是,正是这一次的退让导致了之后连绵三年的“大礼议”,已经成了嘉靖皇帝的朱厚熜步步紧逼,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他将自己的父亲从“兴献王”变成“兴献帝”再到“恭穆献皇帝”,最后终于变成了“皇考睿宗恭穆献皇帝”,嘉靖皇帝的父亲终于从一个藩王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皇帝,因为他有了一个皇帝该有的所有尊号,并被供奉于太庙之中。

而这一切得益于嘉靖皇帝的坚持,不过也得益于杨廷和等朝臣在草拟明武宗遗诏时留下的一个模糊空间,遗诏中说“兄终弟及”,但是遗诏中却有两对兄弟——明武宗朱厚照与嘉靖皇帝朱厚熜、朱厚照的父亲弘治皇帝朱佑樘和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前者是堂兄弟,而后者则是亲兄弟,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按照传统伦理,“兄终弟及”里面的所说的兄弟是指亲兄弟,而并非堂兄弟。

明朝末年的文学家沈德符曾经这样评论明武宗遗诏中的兄终弟及:“兄终弟及祖训,盖指同父弟兄,如孝宗之于献王是也,若世宗(嘉靖皇帝)之于武宗,乃同堂伯仲,安得援为亲兄弟?”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伦理之中,只有同父的亲兄弟才能援引兄终弟及的祖训,而嘉靖皇帝和明武宗不适用。

杨廷和等人的想法是让嘉靖皇帝继承堂兄明武宗的皇位,不料却被嘉靖钻了空子,把“兄终弟及”安在了自己父王的身上,把自己的父王抬举成了皇帝,还入了太庙,而自己则不承认过继给伯父明孝宗弘治皇帝,既保住了自己与亲生父亲的关系,又得到了皇位,可谓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明史》、《万历野获编》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大礼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