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作者借黛玉之口说出了一个道理: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其实朝堂也如此。帝王和臣子是统一而又对立的,好比东风和西风,时刻争斗不休。主弱必然造就强臣,主强则臣弱,朝堂上只能有一个主要声音。强与弱并不仅由名份来定,还需要各自的争取。
明朝时因为文官集团的形成,君臣之间的斗争尤为激烈。特别是嘉靖朝,朱厚熜和以杨廷和为首的老牌权臣的交手,简直可以成为后世帝王的范例。
朱厚熜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他的父亲朱祐杬是明宪宗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之弟,受封兴王,就藩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市),朱厚熜是其次子,因长兄朱厚熙早亡而成为朱祐杬事实上的长子。
朱祐杬寿命也不长,正德十四年去世,12岁的朱厚熜就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接管了王府,两年后,武宗朱厚照驾崩,无子,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选中朱厚熜为继承人,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敕令。
不满15岁的小王爷就这样成了小皇帝。依常理推之,朱厚熜应该对杨廷和极其感激,对其言听计从,视其为国之支柱,就如同汉宣帝刘病已和霍光的关系。
但是,朱厚熜不走寻常路。他非常敏感的认识到,必须从一开始就压下权臣的气焰,否则他这皇帝当不好。
到达京城的第一天,朱厚熜就和大臣们来了次交锋。
根据杨廷和的安排,朱厚熜应该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因而礼部以太子之仪迎接朱厚熜,他应从东华门入,暂时在文华殿处理事务。按明朝惯例,文华殿是“太子视事之所”。
但朱厚熜不愿意,他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意为“皇兄是让我来当皇帝的,不是让我来当皇子”,太子也是皇子。
这是杨廷和等人最大的失误,没有先把朱厚熜过继到孝宗名下,也就给了他借口。但普通人在那样的情况下,肯定乐得找不着北,哪还计较这些小事?只要能当皇帝,先当太子有什么问题?
然而朱厚熜觉得问题很大,宁愿呆在郊外也不进城。此时皇太后张氏及杨延和都认识到了朱厚熜的难缠,可这种事情又不是购物,不满意了还能退货。箭在弦上不能不发,张氏忍着恼怒,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才从大明门入,于奉天殿即位。
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和杨廷和都有不得不争的理由
虽然文华门和大明门都是皇城门,但大明门被视为国门的象征,级别比文华门高得多,平常日子不得开启。朱厚熜坚持走此门,是进一步彰显自己的地位。
与老牌权臣的首次交锋,小少年朱厚熜取得胜利。
之后又争谁是朱厚熜宗法上的父母,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他接了孝宗一脉的帝位,是小宗入大宗,理所当然应该尊孝宗夫妇为父母。但朱厚熜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江山是祖上传下来的,自家也有份,因而坚持尊生父生母。这就是明朝有名的“大礼议之争”。
双方争了三年半,朱厚熜再次大获全胜,杨廷和罢官回乡。朱厚熜去世的父亲追尊为皇帝,庙号睿宗,活着的母亲尊为皇太后;尊孝宗为皇伯父,其妻张太后为皇伯母。
比较血腥的一幕发生在朱厚熜让礼部为父母上册文,并祭告天地、宗庙、社稷时,两百多名大臣反对,跪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苦谏皇帝收回成命,这等于是胁迫,朱厚熜非常生气,绝不妥协,命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
大臣们骨头也很硬,不但没被吓住,还更为愤怒,冲到左顺门前擂门大哭,抗议皇帝非法逮捕朝臣,声震内宫。朱厚熜怕了吗?并没有,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
诏狱中的人遭到了残酷的对待,隔十日廷杖一次。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也在其中,他是明朝有名的大才子,正德六年的状元郎,政治立场和父亲相同,坚决反对朱厚熜尊奉生身父母。
锦衣卫对他特别“照顾”,险些把他打死在狱中,后来留了一条性命,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再也没能起复回朝,72岁时老死于永昌卫。
朱厚熜对杨家父子极其痛恨,经常询问他们的状况,听说他们过得不好就很开心。但实际上,杨家父子在民间名声极好,杨慎虽被发配,各地官员都很尊重他,走到哪里都被善待,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没受太多苦。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不过是个名分,朱厚熜为什么这么坚持?以杨廷和为首的老牌权臣集团又为什么这么反对?双方都有点不近人情了,各自退一步,和睦相处不是很好吗?
还真不能退。表面上大家争的是名分,是礼仪,实际上争的是执掌天下的权力。
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和杨廷和都有不得不争的理由
朱厚熜不是先帝的子嗣或亲兄弟,出身本来就不够正统,退了这一步,身份就变为尴尬的嗣子,面对原主家的老臣,说话也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以后在大臣面前只能一退再退,君权将被限制;
杨廷和等人保的也并不是朱厚照一脉的利益,而是自己的,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本来就是朱厚照的政治遗留财产。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退了这一步,原有的权柄将被新兴势力取代。
他们的政治主张、各项改革措施也就无法进行下去,因而为了实现政治抱负,必须在朝堂上站稳脚跟掌控大局,新的天子最好是个木偶泥胎,傀儡般的人物,如此才能让他们大展身手。
选择年幼且丧父的朱厚熜继位,未必没有这方面的考虑。然而他们都看走眼了。朱厚熜不是任人摆布的小可怜,他的意志极其坚定。
朱厚熜降敕称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言下之意,是杨廷和自认为是国之大功臣,态度高高在上,把他这皇帝当做门生看待,大不敬。“罪魁”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后面的不一定是朱厚熜信口胡言。
杨廷和资历极老,正德二年就拜为东阁大学士,正德七年出任首辅,朱厚照死亡至朱厚熜登基这37天内,大明是没有皇帝的,总揽朝政的就是杨廷和。这样的政治资本,让他有资格傲视任何一位藩王。
哪怕这位藩王已经登基为帝,在杨廷和眼里也是初生之犊,应该谦逊的接受自己的辅佐或者说指点、教导。但对于一个掌控欲极强的帝王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
或者说,朱厚熜要是想成为君权高度集中的君主,就必须铲除杨廷和在朝中的势力。杨廷和执政的那37天,革除了朱厚照时期的弊政,受到朝野内外的赞扬,但对于继任者朱厚熜来说,这是极可怕的事情。
一方面,如果他哪里做得不好,臣民们难免想起杨廷和,臣子和皇帝就有了相提并论的可能,这无疑有损皇帝的威严,不利于统治;
另一方面,杨廷和无意中让天下人知道,其实龙椅上有没有皇帝并不影响大明的运行,甚至没有皇帝反而更好办事儿,这种思想要是冒头、萌芽,将动摇君主集权制的基础,对朱家天子造成沉重打击。取消帝制不太可能,但以内阁压制天子就很有可能了。
所以,就算没有大礼议之争,朱厚熜也会借别的事情打压杨廷和集团,只有肃清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他才能不受掣肘的掌控朝政。
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和杨廷和都有不得不争的理由
而通过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巩固了皇权,让明朝的政治格局真正从正德朝过渡到了嘉靖朝,新旧实现了交替。
初登大宝的朱厚熜和杨廷和形成鲜明的对比。
朱厚熜是个十多岁的小年轻,虽然当了两年多的王爷,积累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却也有限,可以称为政治新手,唯一的优势是有着皇帝的称号;
而杨廷和是个六十多岁的政治宿老,他入阁的时候,朱厚熜刚刚出生,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在朝中形成一张盘根错节的大网,很多时候,他的意志就是明朝政府的意志。
那为什么朱厚熜能战胜杨廷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朱厚熜智商极高,意志坚定
朱厚熜不是一般人,从他与杨延和的第一次交锋,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触觉有多敏锐,智商有多高。而且意志极其坚定,没有被当皇帝这个“大馅饼”砸晕头脑,倔强的坚持着自己的主张,不退让,不惧怕,软硬不吃,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二、杨廷和是忠臣,不敢真的与皇帝相斗
杨廷和虽然想让朱厚熜按自己规划好的路线走,却并无异心,他是个忠臣。忠臣对上皇帝,所用的招式无非是据理力争、苦谏、哭求、组团苦谏哭求等等,天然的处于弱势方。
皇帝若是善于纳谏或意志薄弱,忠臣才有胜利的可能。当皇帝不想听不愿听的时候,忠臣必然斗不过皇帝。因为不敢真的与皇帝相斗。
如果杨廷和不是忠臣,明朝还有很多藩王,以他的实力,再找一个来取代朱厚熜也不算很难。但他显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念头。
总之,因为双方立场的不同,朱厚熜和杨廷和等老臣注定有一番争斗,朱厚熜如果不能取胜,明朝的政治格局将为之改变。而他的胜利并不是偶然,取决于他的智商、意志及杨廷和的忠臣属性。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