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回国后他受到了热烈的称颂,他却给大家看了看他的腰牌,而他的腰牌上,刻着的是“一生俯首拜阳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位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东乡平八郎,而是他一生俯首要拜的“阳明”。
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守仁到底有多牛,也许通过上面几个干巴巴的介绍可能并体会不出来,我们来说的通俗一点,王守仁“心学”的追随者远有明朝的首辅徐阶、张居正,近有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心学”甚至掀开了日本的明治维新,由此可以见得王守仁所创立的哲学流派“心学”到底为后世带来多么重要的影响。
王守仁的彪悍人生却远远不止于此,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迷雾,去看看王守仁的传奇人生。
王守仁于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1472年10月3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而他的父亲王华,曾经高中状元。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大家可以知道,从幼年王守仁一定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状元父亲也一定对他饱含期望,可小王守仁偏偏对当状元并没有什么兴趣。
12岁那年,一次课堂上,王守仁一本正经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爹一样,读书登第是也。”王守仁道:“恐怕未必是读书登第。”先生反问:“那你觉得何为人生第一等事?”王守仁说:“做圣贤!”王华闻之此事,拍桌而起:“狂妄之极。”
王华此时怕是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将会真的走向成为圣贤之路,也真的会成为与孔子孟子朱熹等大哲并称的一代圣贤,明代那么多的状元都大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而自己却能因为儿子的成就,被铭记在历史中。
自从王华听到儿子要做圣贤,担心儿子走火入魔,于是一等王守仁17岁成年,立刻与江西的故交定了婚事,想着也许儿子妻子生子之后,会逐渐走向正道。
可没曾想,这王守仁去江西娶妻,也娶出个故事来。
成婚当天,新郎不见了,这下可急坏了岳父一家。过了新婚夜,新郎终于出现了,原来王守仁昨天看大家都在忙碌,自己却无所事事,于是出门看看,这一看不要紧,看到有一道观“铁柱宫”,道观中有一白胡子老道称“无为道人”,竟与王守仁聊的投机,便将生所学倾囊相授。于是,这一老一少就这样进入了一个忘我之境一一不知今夕是何年,不知此地是何乡;不知日薄西山倦鸟归巢,亦不知东方既白残月渐隐;忘却了一切人间纷扰,也忘却了所有尘缘俗念....
问明了事情原委,大家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还好,人家新郎官只是热心求道,不是去跟别的女人玩儿劈腿,那就原谅他这一一回,下不为例。
1489年,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余姚。途径广信时,他去拜访了理学家娄谅。“怎样才能成为圣贤呢?”娄谅答:“朱圣人的书中有答案。”
回到老家,王阳明便开始研读朱熹之学,从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开始,想要从格世间的万事万物来获取世间的大道至理。
于是王守仁便从院子里的竹子开始,对着竹子“格”,不眠不休,狠狠地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格出什么花来,反倒是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格掉。
王守仁恍然大悟,原来,每件事物的规律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远无法掌握所有的事物的规律。
那答案到底在哪里?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因反对宦官刘瑾专权,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
明清第一牛人王守仁:圣贤之路,知行合一
现在看贵州可能不算远,在当时,贵州可以算是真正的人迹罕至野兽横行。就这样,王守仁历经千辛万苦,躲避了刘瑾的追杀,终于达到了龙场驿。
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惟有生死一念,横亘于心。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1508年的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击破龙场山谷的宁静。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原来世间的道理都在心中,“心即理”!
这大大颠覆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以及“存天理,去人欲”,而是讲求“知行合一”,万事万物的行事准则都在心中,自此一代哲学流派“心学”也标志着正式的开始。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
当时,王守仁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吉安,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一开始,王守仁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王守仁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王守仁,又在袁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探知朝廷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才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而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守仁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直捣宁王的老巢——南昌,迫使朱宸濠回援。
当时有人建议王守仁往救安庆,他不肯,分析说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我后背,我们腹背受敌;而我们直捣南昌,南昌守备空虚,我们的军队锐气正足,必可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我们迎头痛击,肯定会取胜。
后来的事实果如王守仁所料。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告结束。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守仁经过了一生的坎坷与传奇,经历了悟道与平叛,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
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守仁不仅创立了“心学”,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更用一生去践行。
世界虽然纷繁复杂,但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实践,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