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明末那种无法挽回的亡国战争之外,在明朝276年的历史当中,最危险的时刻当属“土木堡之战”后的北京之围。因为明英宗的一个不小心,导致了大批明军被灭、皇帝被俘虏。瓦剌太师也先趁机出兵围攻北京城。此时的大明王朝面临着北宋时“靖康之难”的危机。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则是那场失利的“土木堡之战”,其实“土木堡之战”离朱棣北征仅仅才相差20多年。是什么因素造成了20年前,还骁勇善战的明军,在20年后却丢盔卸甲呢?
其实“土木堡之变”是完全的避免的,当时的明朝正处于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北边的瓦剌、鞑靼都不是明朝的对手。正常情况下,不管是瓦剌,还是鞑靼都不会主动侵犯大明王朝的。引发后来的瓦剌入侵的一个原因,仅仅是两国朝贡上的矛盾而已。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瓦剌部落的首领也先率领2000多名的朝贡使团,前往北京城进献明英宗。当时明朝对于外邦进贡有返礼的传统,也先为了多获得赏赐,谎报有3000余人的朝贡使团。本来这点赏赐,对大明朝而言是无痛瘙痒的。
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当真全怪太监王振祸国吗?
但是负责管理贡品赏赐的太监王振,不知是真的刚真不阿,还是因为想私吞这些赏赐。不仅不给也先等人虚报出来的赏赐,还削减贡马的价格。正是这一次的朝贡争执,让负气的也先回国之后,便发动骑兵抢掠明朝边境,激起了明朝与瓦剌的战争。
既然瓦剌来犯,作为天朝上国的大明帝国自然不会任由挨打。通常情况下,派出几员能征善战的将军前去抵抗就可以了。但是又是那个宠宦王振,一阵煽动。
明英宗瞬间飘飘然,一心想要重现曾祖父朱棣北征蒙古的雄姿。即便是当时的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是这一切的劝谏都不为明英宗所听从。从始至终明英宗都只偏信于王振,一意孤行,坚决要御驾亲征。
众臣劝谏不成,只得退而求其次,让明英宗下令册立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并让其弟郕王朱祁钰监国。一番准备好之后,便从京师周围调来了20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直奔边境而去。
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当真全怪太监王振祸国吗?
明英宗除了带了这20万大军之外,还带来了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人。但是明英宗并没有把军队的指挥权交个这些懂得兵法的大臣,而是全权交给了自己宠信的太监王振。王振从小入宫当太监,对于兵法也是一窍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的排兵布阵简直是毫无章法。大军来到前线大同之后,也先假装战败北撤,王振在底下人提醒是也先的诱敌深入之计后仍然派兵追击。当所派出兵马中埋伏之后,王振慌忙的下令其他大军后撤逃跑。
退兵之际,王振发现大军行军路线会经过自己的家乡蔚州,心想着要趁此机会“光宗耀祖”。出于对王振的宠爱,明英宗也认可了王振的这一行军路线。但是后来王振又想到自己家的庄稼经受不住这近20万人的踩踏,便更改了行军的路线,导致了士兵疲惫不堪。
因为明军行军路线朝令夕改,很快也先的大军便在宣府附近追上了明军。3万大明骑兵被“杀掠殆尽”。剩余明军只得狼狈地逃到了土木堡,但是此时瓦剌军已紧逼明军了。
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当真全怪太监王振祸国吗?
明军被困的土木堡之时正处于炎热的夏季,很快这20万大军就没有了水源。因为土木堡本身是一块高地,四周没有河流湖泊,王振便下令挖掘地下水,可是掘地二丈都没有发现一丝水源。失去了水源的明军,很快便溃不成军了。
也先为了全歼明军,故意退出一处本受自己控制的河流,明军看到了这条河流后,都纷纷前去。等到了明军集结于河流岸边之时,埋伏的瓦剌大军全部杀出,20万明军就这样战死沙场。王振在这一次争夺水源中也遭到应有的报应,可怜的是一国之君的明英宗竟然成了瓦剌的俘虏。
也先的瓦剌大军拿着明英宗这张牌,趁机大规模的进犯明朝边境,一度包围了北京城。好在明朝还有一名刚正不阿的忠臣——于谦。
于谦积极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并让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保证了大明朝不会因为群龙无首而受制于人。最终久攻不下北京的也先只得撤军回大漠,而那个被俘虏的明英宗也回国被软禁于南宫,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