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末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后,元帝国旧势力便开始逐渐退出关外,回到了曾经世代生存的蒙古草原上。与此同时也分裂出了许多部落势力,如瓦剌、阿鲁台等。这些部落之间互相侵占对方领地和牛羊,并不断在明帝国边境地区进行劫掠活动,给居住在边关的明帝国百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一时期距离蒙古人退出中原才过去不久,蒙古诸部首领都想要重回元大都,但碍于各部落之间未能完成统一,所以愿望一直都迟迟难以实现。在这种大背景下,瓦剌部在太师脱懽和其子也先的带领下逐渐走向强盛,并逐步统一了蒙古诸部,使蒙古草原再次团结成为一体。
公元1439年,也先更是将控制区域扩大到了女真人的居住范围。在实力得到快速增强后,也先选择进攻明帝国,并获得了土木堡之变的胜利。但却因北京保卫战的失利放弃了对明帝国的攻势,选择横向发展,并建立起了卫拉特帝国。
明帝国建立后,退居蒙古草原的元帝国旧势力分裂成诸多部落。和平时期,瓦剌、阿鲁台等部不断互相攻杀。随着明帝国的北伐,这些蒙古部落也逐渐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明军的入侵。
明帝国频繁的北伐不但没有彻底剿灭旧元势力,反而促进了蒙古诸部的联合,但各部落都无心完成统一,只想在自己的领地上称雄。所以这一时期的蒙古还不具备再度完成统一的基础。
公元1416年,瓦剌太师马哈木通过进贡优良马匹的方式向明廷示好,希望稳定明廷不要发兵北伐,以便于瓦剌攻取阿鲁台部的领地。但马哈木错误的估计了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且将自己打算攻取阿鲁台的计划公之于众,给了阿鲁台部充足的准备时间。这场蒙古人的内战以瓦剌惨败而告终,马哈木本人也战死沙场。对此,《明太宗实录》中曾有相关记载:
"瓦剌归附人言,马哈木已死,其众溃散,故停北征。"
从上述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
马哈木死后,瓦剌太师的位子便落在了脱懽的头上。瓦剌在脱懽的带领下出现了由衰转盛的趋势,但脱懽的突然去世似乎使这趋势停滞了下来。随后脱懽之子也先承继父亲爵位,为瓦剌太师,继续扩大瓦剌在东亚的影响力。
此时的瓦剌虽然已经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但也先依旧以太师的身份屈居于大汗脱脱不花之下。脱脱不花屡屡让也先感到掣肘,为了提高瓦剌扩张的效率,也先选择除去脱脱不花,自己坐上蒙古大汗的位置。当然,这已经是公元1453年之后的事了。
公元1449年,瓦剌部向往常一样向明帝国进贡战马,并以明廷克扣战马费用为由正式对明帝国宣战。
在此,笔者首先要对明朝的朝贡制度进行简单提及。明帝国建立后,与各藩属国之间制定下了严格的朝贡制度。每年各藩属国都要派遣使者,进贡本国最优秀的"特产"。明初洪武时期,明帝国仅有十五个藩属国。需要注意的是,这十五个皆为"国"。至永乐时期,藩属国的数量增长至六十五个,并与许多部落也确立了朝贡体系,如阿鲁台和瓦剌。
"朝贡制度"名为"朝贡",但并不是真的向各藩属国索要财物,而是明廷促进与各藩属国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一种手段。在藩属国呈上贡品后,明廷会按照贡品的价值和朝贡队伍的人数进行封赏,封赏的金额往往都远超贡品的价值。为了防止藩属国贪图赏赐而频繁派遣使者进贡,明廷还制订了严格的朝贡频率和朝贡队伍的人数。
然而瓦剌此次进贡,不仅人数远远超出明廷限定的人数,还直接开口向明皇索要贵重物品。宦官王振为了惩戒贪心的瓦剌使者,于是将此次赐予瓦剌使者的封赏金额砍去五分之四,使也先极为不满。也先以此为借口,公然挑起战争,瓦剌和明帝国由此正式进入交战状态。
也先是如何将蒙古旧部重新整合起来,并建立起卫拉特帝国的?
同年,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鼓动下贸然决定御驾亲征,却因指挥不力全军葬送在土木堡。《明史纪事本末》中对此有着相关记载:
"军士脱者逾山坠谷,连日饥饿,仅得达关。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太监喜宁降于也先,尽以中国虚实告之。"
土木堡之战无疑是瓦剌军事上的最大胜利。明帝国自洪武时期积攒下来的精锐之师在这场战争中全部损耗殆尽,明帝国的国力也受到了严重打击,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所俘获,朱祁镇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沦为阶下囚的皇帝。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廷修改对蒙古的外交政策,从全面进攻转为全面防守。由此也可看出,明帝国已经完全丧失了剿灭瓦剌的能力。直到明末崇祯年间,明帝国也未能真正消除来自蒙古的威胁。也先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趁兵锋正盛直逼北京城下,想要通过挟持明皇赚开北京城门,以此恢复元帝国往日的荣光。
也先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在明军主力尽数阵亡的情况下,乘胜追击并一鼓作气夺取北京城可谓是上上之策。但瓦剌的军事实力毕竟有限,且并不善于攻城。并没有快速攻城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经验。只要明廷坚守不出,等到各地勤王之师抵达北京,瓦剌军自然会陷入被动之中。
所以说,也先并没有败在战略战术上,而是败在了实力差距上。也正是因土木堡之战的胜利,让也先高估了自己与明帝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这才会导致瓦剌战败于北京城下,颠覆明帝国统治的希望暂时破灭了。
北京之战的失败,让也先彻底放弃了对明帝国的进攻和兴趣。虽然瓦剌在这一场围城战中损伤惨重,但并没有因此走上了下坡路。相反,瓦剌反而日益强盛,最终建立起了卫拉特帝国。
回到草原之后,也先便转变扩张政策,意图从纵向扩张转向横向扩张,也就是向建州、兀良哈、哈密等地区扩张。为了保障扩张运动不被明帝国的复仇所干扰,也先决定将明英宗释放回国,并重新与明帝国恢复外交关系,结束战争状态。《明英宗实录》中曾有相关记载:
"瓦剌使臣皮儿马黑麻等千六百五十二人来朝,贡马三千三百六十三匹。"
在明帝国和瓦剌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之前,瓦剌一直没有中断对明帝国的朝贡活动。每年瓦剌都会上贡明朝三千匹战马左右。此番恢复战前的贡品水平,可以看出瓦剌确实有意重新和明帝国修好。
明英宗回到北京后,也经常与瓦剌使者有着往来。事实上,明英宗在瓦剌并没有遭到非人的虐待,反而受到了瓦剌人的优待。这就使瓦剌在表现出言和之意后,明帝国和瓦剌以很快的速度就恢复到了战前的状态。
同时,在明英宗回到北京后,明廷立刻开始了内部斗争。太上皇回京使明代宗的身份和立场顿时十分尴尬,为了守护自己的皇位,景泰帝选择将明英宗软禁在南宫之中,并不断除去朝堂之上心向太上皇的大臣。
在这种情况下,明廷也无心对瓦剌展开复仇行动,而且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和国力支撑,所以瓦剌获得了一段最佳的发展时机。这也为后来卫拉特帝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也先是一个极具野心和能力的雄才。在他的努力下,瓦剌逐渐从战败后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不久又使蒙古诸部再次完成了统一,奠定了夺取明帝国疆土的基础。在北京保卫战结束以后,也先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仍然不足以撼动已经扎稳根基的明帝国,所以采取与明帝国恢复和平关系的方式横向扩张,继而扩大瓦剌的实力和影响力,为以后再次进攻明帝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不得不说,也先确实是蒙古草原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局势的发展也按照他预想的那样一步一步推进。但也先并没有处理好瓦剌内部和与其他蒙古部落之间的矛盾。在瓦剌完成东西蒙古的统一后,也先却死于内乱之中。刚刚到达巅峰的卫拉特帝国瞬间再次衰落下去,对明帝国的威胁顿时荡然无存。直到顺治、康熙年间准格尔部的崛起,蒙古人才重新回到历史的舞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