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朝和明朝是两个相似的朝代。应该说,这句话确有一定道理。比如说,当大唐迈入“开元之治”这一空前盛世后不久,浩劫般的“安史之乱”就险些将这个璀璨帝国摧毁。而明朝在享受完“仁宣之治”的沐浴后,一场堪比“安史之乱”的“土木之变”也差点把这个帝国毁于一旦。不过万幸的是,正如唐时郭子仪、李光弼横空出世挽狂澜于既倒一样,明时同样有位大英雄挺身而出,率领大家在极端不利的局面下取得了一场城市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使大明王朝成功续命达195年。
简直不能再糟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四日,明英宗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实际二十五万,号称五十万)在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境内)惨败于蒙古瓦剌部,几乎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成了俘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随后,瓦剌携得胜之余威,大举向明都北京进发,企图一举消灭大明、光复元朝。
消息传来,京师上下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太后孙氏、皇后钱氏命人搜罗宫中珍宝,装满了八大车送往瓦剌,希望能换回英宗,却毫无音讯。失去皇帝的文武百官更是六神无主,翰林侍讲徐珵等建议迁都南京,说白了就是弃城逃跑。此话一出,不少官员纷纷附和。倘若果真如此,那么南明恐怕就要提前两个世纪年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了。
眼看大家就要散伙,救星出现了——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地说道:“谁提议迁都,该当斩首!京师乃天下根本,根本若失,国将不国。宋室南渡的教训,难道大家忘了吗?此刻唯有立即调兵勤王,誓死守住京师!”
英雄就是英雄,这番道理一说出来,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当即表示赞同,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可是,当时的情况对大明来说,简直不能再糟:英宗亲征时,已将所有京师精锐部队带走,如今城里只剩下一堆老弱残兵,怎能守得住城?更要命的是,皇帝没了,京城动荡,谁来发号施令、团结广大军民一致抗敌?还有,城中的武器、铠甲、粮秣等军储物资也大部分被英宗的亲征大军带走,少了这些东西,还怎么和敌人作战?
明朝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王朝续命195年
化腐朽为神奇
虽然困难很多,但英雄毕竟不是一般人。奉命于危难之际的于谦决心从稳定内政入手,逐件逐件解决难题,做好全面应战的准备。他先是剪除宦官王振的党羽、平息众怒,赢取了民心;接着在八月二十九日,他又带领文武百官恭请皇太后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这就是明代宗,并遥尊被俘的英宗为太上皇。代宗即位后,立即统一号令、严明赏罚纪律,城内混乱的局面逐渐安定下来。而且,此举也在政治上打击了瓦剌,使他们企图以英宗要挟大明就范的阴谋宣告破产。
内政的迅速稳定,令于谦威望大增,现在全北京城的军民都把守住京师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于谦接下来昼夜不息,争分夺秒置备守城事宜:选拔有才能的将领,比如后来大显神威的石亨,起初因战败被问罪,于谦将其释放,并委以指挥守城兵马的重任;从河南、山东、江苏(当时叫南直隶)等地招募官兵组建新的野战军团,以备调遣,改组京师剩余驻军,分兵把守各门各城;将南京储备的126万件武器、铠甲等火速调入北京,特别是其中的火铳火枪1.1万余杆、火炮800余门,大大改善了守军的装备水平;命工部赶造战车、弓矢、火药等物,加固城墙,疏散城外百姓,并委派专员督练将士。
在于谦的殚精竭力下,北京很快就组建起了一支22万人的守城大军。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么多人每日的粮食消耗是很惊人的,上哪里去筹备足够的粮食呢?这难不倒于谦,当时在京师东郊的通州储存有大量粮食,于是他下令:所有入援部队,务必经通州进入北京,这样大家路过通州时,就可以顺手运粮。此外,于谦还让人颁出告示,对运到北京20石以上粮食的人,除报销运费外,另奖白银一两。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令一出,大波大波军民争先恐后赶往通州运粮,昼夜不歇,没几天工夫,就把通州的几百万石粮食运进京城并储备起来,从而使军心大振,也稳定了民心。
初战告捷
就在于谦等人为巩固京师防务忙得不可开交之时,十月十一日,气势汹汹的瓦剌大军进抵北京城郊。面对强敌,大将石亨提出收兵入城、关闭九门,依托城池进行固守的建议。于谦认为,瓦剌势盛,如果示弱,会使敌人更加猖狂。他主张采用背城决战的方略,将22万大军列阵京城9门之外,并以重兵设伏于德胜门,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准备与瓦剌军在北京城下一决死战。
明朝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王朝续命195年
说干就干,于谦命都督陶瑾、刘聚统兵列阵于安定门、西直门外,他和石亨,及副总兵范广、武兴统兵列阵于德胜门外,直面敌军的进攻方向。同时,以都督王通、副都御史杨善率部分兵马严加巡视九门,以防奸细入城。
布置完毕,于谦下令关闭城门,城外所有将士无令不得擅自入城,将领若临战怯阵,立斩不赦;官兵若不听指挥,后队斩前队。于谦身穿甲胄,饱含热泪向三军将士深情号召:“我们要用热血来洗刷天子被俘的耻辱!”众军无不感动,发誓要与瓦剌死磕到底。
十二日,瓦剌统帅也先率军押着英宗来到城下,想通过英宗迫使守军不战而降。于谦不为所动,他决定先发制人,打击一下也先的嚣张气焰。于是,他让都督高礼、毛福寿率一支精骑,悄悄打开彰义门(今广安门西十余里),出其不意向瓦剌先头部队的侧翼发起突袭,抽冷子打了也先一个措手不及,斩首五百级,救回被俘将士一千余人。当晚,于谦又派人夜袭瓦剌大营,杀敌三百余人,烧毁帐篷七十余个,缴获战马百余匹。瓦剌连遭打击,士气大为受挫。
神机营发威
也先本以为自己携得胜之余威而来,北京必唾手可得,不想却被连打两下闷棍。吃惊之余,他想出一计,派人入城,约两军主帅阵前议和。他的意思是想诱使于谦、石亨前来,而后将之一举擒获,让明军失去指挥,不战自溃。但于谦当即就识破了也先的诡计,传令大小将士不得谈论议和之事,违令者斩,令也先无机可乘。
十三日,也先决定强攻北京。他亲率主力向德胜门外明军发起进攻。石亨率军奋力迎战,却难以抵挡,很快败下阵来。也先大喜,急命瓦剌军追击,务必全歼明军。眼瞅着就要追上石亨,突然一声炮响,紧接着枪声大作,瓦剌骑兵纷纷落马。原来,于谦早就派出神机营官兵埋伏于城外民房内,并嘱咐石亨务必佯装败退,将敌人引入伏击圈。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瓦剌军大乱。石亨趁机率军掉头反攻,瓦剌军死伤无数,也先的弟弟哱罗也中炮身亡。
明朝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王朝续命195年
也先见德胜门难以攻取,便率军转攻西直门。西直门外的明军虽连续打退敌人两波进攻,但自身伤亡也很大,便想退入城内。守门的给事中程信严令不许开门,而后让守军发射火器攻击瓦剌军后部。这时,高礼、毛福寿率领的援军也赶了过来,明军合力迎战,瓦剌抵挡不住,大败而走。
大获全胜
十四日,也先整顿兵马,向彰义门发起猛攻。于谦派武兴、王敬率军迎战。明军以神机营的火铳手为前队拦射瓦剌骑兵,后方的弓箭手则万箭齐发,以漫天箭雨让瓦剌军淋了个痛快。然而,代宗派来监军的太监见敌军势衰,妄图抢功,便擅自率亲兵上前,冲乱了明军阵势。瓦剌趁机反扑,武兴战死,明军也伤亡惨重。瓦剌军顺势冲到城墙下,并开始攀垣而上。把守城墙的民兵见状,纷纷向下投掷擂木炮石,狠砸敌军。于谦也及时调来三队弓弩手,以及毛福寿的骑兵,终将瓦剌军打退。
一败再败,令也先战意全无。不久后,他又得到消息,各地勤王兵马即将抵京。也先担心后路被断,只得于十五夜悄悄拔营而走。于谦得讯后,马上命石亨率骑兵追击。瓦剌军一路之上可谓是风声鹤唳,人马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石亨在后猛追,斩获颇丰,斩首近万,擒获将领四十八员。也先一路狂奔,狼狈至极,侥幸逃脱。至此,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北京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极有影响的一次战役。它不仅保住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让帝国的寿命多出了195年。更重要的是,它成功促使英宗顺利南归,并迫使也先恢复了与大明的臣属关系,双方开放贸易,从而使明朝取得了军事上和民族关系上的双重胜利,书写了中国历史上辉煌壮丽的一页。
然而北京保卫战也留下了后遗症。被瓦剌放回的英宗在宦官和佞臣的拥戴下发动夺门之变,于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重登帝位。而当年拥立明代宗并力主抗敌的于谦却在一帮卑劣政客的诬蔑下被冤杀。于谦的被害令天下人扼腕叹息,但历史却是公正的。于谦虽死,但他勇于担当、敢于任事、无畏险阻、不求回报的精神却永远流传在世间。他的一生就如同他那首诗《石灰吟》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