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宗朱常洛乃宫女王氏(原为慈宁宫宫女,侍奉明神宗朱翊钧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所生,不受其父朱翊钧待见。
直到20岁时,朱常洛才被册立为皇太子。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持续十多年的“国本之争”就是因为是否要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发生。
即便是被册立为皇太子之后,还不时有风声传出,说是朱常洛这个皇太子有可能被换掉。
所以,即使贵为储君,朱常洛也没有顺心得志。
朱常洛身体赢弱,39岁登基之后,他每天都要亲自处理很多政务,致使精神劳瘁。
明神宗郑皇贵妃想要结欢心于朱常洛,多次将装饰打扮华美艳丽的美女呈进给这位新皇帝。
有一天,退朝之后,在宫廷宴会上,郑皇贵妃用女乐表演侍奉朱常洛。
当天晚上,朱常洛御幸女乐之中的一位生角、两位旦角,结果,他的病情骤然加重。
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亦万历四十八年)农历八月二十九日,朱常洛病情更加严重,他召见首辅方从哲及内阁诸臣,看着皇子说是:
“卿等辅佐他成为尧舜之君。”
言及陵寝之事,朱常洛把“要紧”二字谕示了两次。
当时,有一鸿胪寺丞,名叫李可灼,说是自己有仙丹,并通过宦官,将相关情况报告给了皇帝。
朱常洛就仙丹一事询问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回答说是:
“臣等也知道这事,但是,都不敢轻易相信。”
朱常洛遂命令宦官宣召李可灼进见。
内阁诸臣退出。
待李可灼到来之后,内阁诸臣又与李可灼一同入内。
李可灼对朱常洛进行了检查问诊,并详细描述了皇帝发病的原因和治疗的方法。
李可灼关于病情的言语,很合朱常洛的心意。
朱常洛很是欢喜,就让李可灼呈进药物。
内阁诸臣再次退出。
李可灼与各位御医商讨并斟酌给皇帝用药之事,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无法决定如何处置。
不一会儿,朱常洛的乳母来向皇帝问安。
这时,朱常洛催促调制药物的医治诸臣再次入内,李可灼调制药丸呈上。
此前,朱常洛只要一喝汤,就会立即气喘吁吁。
等到服完李可灼的药丸之后,朱常洛喝汤辄喘的症状被止住了。
为此,朱常洛大喜,多次称赞李可灼为“忠臣”。
诸臣退出宫门之外,等候了片刻,宦官传话,道是:
“圣躬用药之后,感觉暖润舒畅,开始想进饮食。”
内阁诸臣听罢,欢跃而退。
李可灼与各位御医停留了一会儿,他也退出。
李可灼退出之后,内阁诸臣请他过来,对皇帝的情况进行了询问。
明光宗朱常洛之死为何被怀疑是一场弑逆的合谋?
朱常洛担心药力消退,想要再服一颗李可灼呈进的药丸。
各位御医进言,说是不宜用药迅猛。
朱常洛听不进御医的劝说,传唤催促更加紧急。
随后,朱常洛又服食了一颗李可灼呈进的药丸。
用药之后,内阁诸臣马上询问,皇上服药之后,情况如何?
李可灼说是:
“与之前服药之后一样,圣躬安乐舒适。”
次日五更(凌晨3∶00~5∶00),宫中宣召非常急迫,内阁诸臣急促入内,结果,皇帝已经龙驭上宾了。
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一日(因八月为小月,故无三十日)。
当时,外廷盛传,说是宫中蛊惑皇帝,呈进美女,结果导致朱常洛身体虚损严重,对此,负责御医房事务的宦官崔文升又使用与皇帝病情相反相伐的药剂,结果导致皇帝不治。
对此,给事中杨涟已经上疏论辩,说是崔文升诸人合谋弑逆,此时,因为服用李可灼所进药丸,遂至国家遭此巨大变故。
众口藉藉,逐渐无法说清。
此前,朱常洛刚服完药丸,还曾传旨,赏赐李可灼银币。
朱常洛宾天之后,方从哲依然尊奉前旨,票拟裁决,赏赐李可灼如前。
为此,御史王安舜第一个上疏弹劾,大体所说如下:
“圣躬病情深重,正是朝廷内外危惧忧疑的时候;李可灼竟敢用没有处方、未知如何造制的药丸呈进,还传言说是金丹;皇上晚间服药,早上宾天;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即便是不能苛细严峻地援引法律条文进行公开揭露和声讨,也应该按照庸医杀人来进行治罪。”
王安舜上疏呈进之后,内阁才重新修改票拟,给予李可灼罚俸一年的处分。
随后,李可灼席槁待罪,内阁又票拟,让李可灼乘驿马疾速返还原籍。
御史郑宗周上疏乞请,将宦官崔文升碎尸万段,以向大明列祖列宗谢罪。
对此,方从哲票拟,宦官崔文升交由司礼监议处。
以上种种,使得众人心中更加愤激不平,于是,论议此事者如群蜂一般、纷然并起。
呜呼!
李可灼、崔文升,罪责实在难以逃脱,首辅方从哲却对他们如此袒护!
既然这样,那么,李可灼向皇帝朱常洛进呈红丸一事,方从哲也无法避免被怀疑是与那些人合谋的同党了。
这也就是明宫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之一的红丸案。
说到这里,可以看看明朝往年间的一个类似事件,作为对比。
当日,明孝宗患病,太医进药,朱祐樘服用之后,骤然之间,鼻血流淌不止。
之所以出现这个状况,大约是因为太医误用了温热之药所致。
因为此事,御药局太监张瑜、医官施钦、刘文泰等四人,全被下入大狱。
根据正律:
“误用御药,大不敬,当斩。”
其时,刑部尚书闵珪、左都御史张敷华、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事杨守随议处此事,他们仅援引交结近侍官员之律,论处张瑜等绞刑(不过,最终没有执行,而是免死戍边)。
即便如此,论议者仍以这个处置没有完全依照法律办理而感到遗憾。
主要参考资料:
1.明·文秉《先拨志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