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里的姚广孝明明是和尚,却做了燕王的谋士,功成并不居功自傲,却为朱棣编成《永乐大典》,设计皇宫,不愧为一代高人。有人说他是高僧,也有人说他是贤相。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山河月明》里的姚广孝一出场就是和尚妆扮,但是他却没有“跳出三界外”,仍在五行中,他不潜心礼佛,反而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局势,参与着燕王朱棣的成长故事,见证了燕王怎样被逼一步步登上帝王之位的过程。
少年朱棣极度贪玩,不好好读书,为了逃婚居然跑到老丈人徐达的军营里历练,徐达找个机会让朱棣离开军营回京。
在路上,碰上单行僧姚广孝想要进入大相国寺,但却被大相国寺的小和尚拦住,还吹牛说大相国寺是皇帝赏赐的,外人一律不能入内,这让朱棣很生气,觉得老头子的名声都被这些人给毁了。
明朝的姚广孝是高僧还是贤相
晚上姚广孝突然来找朱棣,开口就问他是燕王还是晋王,从此,姚广孝结识了朱棣,一直做朱棣的谋士,推着朱棣一步步走近皇位。
随着皇子们的成长,渐渐形成对太子的威胁。大臣们建议皇上让皇子们尽快就蕃,以免影响朝堂稳定。皇后因为伺候孙子,被感染,最终难以治愈,不幸身亡。
燕王借口为母亲诵经祈福,要求带着姚广孝一起就蕃。从此,姚广孝名为和尚,实际上俨然朱棣的谋士,他为燕王谋划,劝燕王韬光养晦,早日做好自保的准备。
先太子还没登上皇位就英年早逝,其子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朱允炆似乎继承了父亲的宽厚仁慈,他从小就看不惯曾经当锦衣卫的燕王办案时的雷霆手段。
明朝的姚广孝是高僧还是贤相
但他小小年纪却又深谙皇权的争斗,处处提防着燕王。一旦登基为帝,就把目光瞄准亲叔叔燕王朱棣,寻找机会除之而后快。
朱棣本来想做一个能征善战的燕王,帮助父兄好好守着大明的北大门,使大明千秋万代。无奈天意弄人,与燕王感情深厚的太子大哥早早撒手人寰,与燕王有深厚感情的大侄子因病早逝,而与燕王有隔阂的侄子朱允炆却被封皇太孙,将来承袭皇位,这就在他们叔侄二人心里埋下了一颗雷,早晚要炸。
后来登基的朱允炆,早就看不惯朱棣这位皇叔,更何况朱棣战绩赫赫,英名远扬,拥兵北京,简直就是朱允炆的心头大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除燕王朱棣,新皇帝朱允炆怎能安心?
明朝的姚广孝是高僧还是贤相
燕王朱棣焉能不明白功高盖主意味着什么?大哥活着时,他当然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大哥去世了,他觉得应该让他这个嫡子继承大统。幼稚的侄子怎么能继承皇位?再者新皇帝忌惮他这个皇叔,欲置他于死地,想尽办法讨伐他,更让燕王忍无可忍!
虽然同根生,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一触即发!他们彼此不能容下对方,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本来不想做皇帝的朱棣,为了王府老小的性命,一步步走近皇位,最终成了大明的永乐皇帝,开创了永乐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姚广孝的谋划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不允许燕王朱棣回南京奔丧,只让他的两个儿子回去,丧事办完又借故扣押在南京,来牵制燕王朱棣。姚广孝给他出主意装病,朱棣故意装出痴狂的样子跑到大街上,让人不怀疑他。果然,朱允炆允许他的两个儿子回北京伺候。
朝廷步步紧逼,燕王也在姚广孝的帮助下,秘密打治兵器,积极准备应对。万事俱备,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姚广孝帮助燕王规划了新线路,避开济南,直取南京,登上至尊之位!
登上皇位的朱棣,励精图治,国家政治清明。但是姚广孝没有居功自傲,并未要求做高官、得厚禄。他奉命修书,三年时间不曾懈怠,修了一万多册书。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后人称赞他是脱离世俗的不要高官厚禄的高僧,也是辅佐朱棣成为一代明君的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