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历史故事 > 正文

“靖难之役”朱棣三次遇大险,他能保命全凭建文帝朱允炆这句蠢话

时间: 浏览量: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靖难之役”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和藩王之间的一场内战,也是自家侄儿与叔叔之间的骨肉残杀,更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

这场战争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设计的制度,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本应该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

然而,朱元璋死后,继位的长孙皇帝朱允炆,与身边的文官们没能把握住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反倒酿成大祸。

最终,当朝皇帝的亲四叔燕王朱棣在战中取胜,如愿夺得皇帝宝座,并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

实际上,在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朱棣朱棣多次濒临险境、几经生死考验。

可叹懦弱的建文帝朱允炆下了一道愚蠢的“毋使朕有杀叔父名”的旨意,南军将士不敢伤害朱棣。朱棣也正是靠“侄儿”的此般仁慈,才数次躲过了殒命之灾。

朱元璋开国之初不仅分封诸子为藩王,而且专门设了一条“靖难”的规定。他特别担心发生权臣篡权危局,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

在《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一条正好被燕王朱棣所利用。

朱棣举兵造反即以此为理由,借口朝中的齐泰黄子澄即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起兵的口号就是“清君侧,靖国难”。

虽然“师出有名”,但战场上的刀枪箭雨可不是闹着玩的,稍有闪失,则性命难保。

不妨看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几次险情: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后,朱棣软硬兼施,很快扫平了藩地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开始从容对付朝廷派来的问罪之师。这期间,他基本没遇到什么风险。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建文帝派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从山东德州起兵,让郭英、吴杰等从真定誓师配合,共同北伐燕军,目标指向白沟河。四月二十四日,燕军与南军会战在今河北省高碑店一带。

南军李景隆部下先锋平安,之前曾跟随朱棣出塞作战,十分熟悉朱棣战法。他有针对性设下伏兵。燕军到达后,平安布下的伏兵突然挥枪挺矛杀出,令燕军首战失利。

当时南军郭英部也来到战场,郭英在燕军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埋下地雷,燕军撤退时损失惨重。朱棣亲自率军殿后,但夜间迷失了道路。朱棣下马趴在地上辨别河流的方向,才分清方向,逃回到大营。

四月二十五日,燕军与南军再次合战。瞿能、平安等将领率兵绕至燕军后方,攻其后军得手。朱棣见状不好,亲冒矢石率军攻打,双方混战,飞矢如雨。朱棣先后换了三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折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杀。这是朱棣在战场上第一次遇险。

“靖难之役”朱棣三次遇大险,他能保命全凭建文帝朱允炆这句蠢话“靖难之役”朱棣三次遇大险,他能保命全凭建文帝朱允炆这句蠢话

随后的四月二十七日,燕军进攻德州。五月初七,李景隆逃往济南。初九,燕军进入德州,获得大量粮食储备。五月十五,燕军攻济南,李景隆残存十余万兵毫无战斗力,大败。李景隆逃走。燕军遂围济南。

面对燕军围攻,济南守将、右参政铁铉,历城侯、平燕将军盛庸死命坚守。朱棣射信入城招降未果。建文二年五月十七日,燕军掘开河堤,放水灌城。

铁铉见势不妙,决定派千人诈降,诱朱棣进城。次日,朱棣果然中计前往济南城下。他走到城门口时,城门预设的铁板轰然落下。因兵士心急放落铁板略快,只打中了朱棣所乘骑的马头。朱棣又躲过一劫。

大惊失色的朱棣换马逃回,大怒不止,下令围城攻打了三个月之久。

由于济南的军事地位极重要,若取得济南,进可南下攻打,退可画疆自守,故燕军乘新胜之锐气,志在必得。不料攻城不利,朱棣愤怒之下决定使用大炮攻城,城中不支。铁铉见状,在一些木牌上写了“高皇帝神牌”几个字并挂在城头,用明太祖朱元璋的名字迫使燕军停止炮击。

建文二年(1400年)十月,朱棣闻报南军北上,决定在南军落脚未稳之际,夺取沧州,再度南下。十一月,燕军到达山东临清;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山东南方,迫使盛庸率军南下。

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燕军决战,并在阵中布置了大量火枪和毒弩。

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军到达东昌,朱棣仍然亲自率军冲锋。他先冲击南军左翼,没有冲击成功。又冲击南军中坚,盛庸故意打开阵将朱棣诱入,然后合围,朱棣被南军重重包围。燕军大将张玉、朱能分别引兵来救,朱棣拼命死战,才得以与朱能会合,逃离战场。这是朱棣的第三次遇险。

此战燕军损失惨重:大量燕军被火器所伤,张玉被南军包围,最后战死。南军大将平安亦率兵赶来,与盛庸合兵作战。次日,燕军再次战败。建文三年正月十六日,燕军返回北平。因爱将张玉战死,令朱棣悲伤得食不下咽。

东昌之战,朱棣所以多次濒临险境而无恙,实际多亏了他侄儿朱允炆的一道愚蠢旨意。

朱允炆明确要求兵将“毋使朕有杀叔父名”。南军将士惧怕战后反攻倒算,既不敢伤害朱棣,又难以活捉,只得放任他在战场上自由驰骋。

东昌之败之后,朱棣以此为耻,与道衍和尚姚广孝等人商议对策。于建文三年二月初九日亲自祭奠阵亡将士,并脱下袍子烧掉,激励士气。

三月二十二日,燕军进兵夹河。盛庸仍结下坚阵,备大量火枪强弩。朱棣利用建文帝“严禁伤害燕王”之旨,亲自率几个轻骑兵掠过南军阵地侦查。盛庸不敢开枪,只得派出自己的骑兵驱赶朱棣,结果不了了之。

当夜,朱棣率领十余人在盛庸营地附近露宿;三月二十三日清晨,朱棣发现被南军包围。朱棣再次利用禁杀之旨,引马鸣角,穿过敌军,扬长而去。

闰三月初九,两军会于藳城,遂交战。南军列方阵,朱棣则率精锐攻其东北角以破阵。燕将薛禄由于马失足被擒,但夺敌刀斩数人后,夺马逃走。此战大量燕军被南军的火枪和弓弩所伤,朱棣的帅旗被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由于朱允炆的禁杀之旨,朱棣本人则平安无事。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所率燕军终于攻入南京,大明江山实现了换帝不换姓的易主。

朱棣进京后,皇宫神秘起火,建文帝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有的说他于宫中自焚而死,或说他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曾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还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真正下落至今没有明确说法,着实是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部分源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编辑:镜花水月
关键词: 靖难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