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北伐,文学作品中称为九伐中原,是指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战争。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五丈原病逝后,蜀国后主刘禅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随后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朝廷授予符节。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进行了十次左右的北伐左右。对于姜维北伐来说,无疑是在贯彻诸葛亮的攻势防御理念,也即通过主动的出击和骚扰,促使魏国无法集中兵力进攻蜀汉。不过,针对姜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非常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在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对于蜀汉后主刘禅来说,因为感激诸葛亮的功劳,所以厚待了他的儿子诸葛瞻。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公元262年,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明确表达了反对的意见。在诸葛瞻看来,姜维的多次北伐中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他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
诸葛瞻为什么要反对姜维北伐呢?
由此,虽然诸葛亮北伐到死,但是,诸葛瞻却反对北伐曹魏,尤其是对姜维北伐中原提出了明确的反对和批评。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和姜维北伐中原过于频繁,而且效果不明显存在一定的关系。诸葛亮生前进行了五次北伐,但是,就姜维来说,则展开了十次左右的北伐中原,是诸葛亮的两倍。众所周知,每一次北伐不仅需要调集数万的大军,还需要粮草后勤上的支援,这对于蜀汉的国力是明显的损耗。特别是在蒋琬和费祎去世后,姜维自己又没有诸葛亮一样的治国本领,频繁北伐所带来的国力消耗就更加明显了。
公元262年(景耀五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然后还住沓中。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也即对于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因为被邓艾击败,促使蜀军实力受到了明显的损伤。眼见于此,诸葛瞻提出反对意见,自然是非常合理的。至于姜维之前的北伐,也经常是互有胜负,既没有为蜀汉开疆拓土,也没有对曹魏军队造成多大的杀伤。与此相对应的是,诸葛亮北伐期间,斩杀了王双、张郃等曹魏将领,并且夺取了武都、阴平等曹魏的疆域。
最后,总的来说,对于姜维北伐中原,因为次数频繁,而且没有太大的效果,所以遭到了诸葛瞻的反对。不过,姜维北伐中原也是利弊并存的。正是姜维的不断进军,让曹魏陷入到防御的疲惫中,从而无法威胁到蜀汉的疆域。对于这一点,诸葛瞻应该没有深刻的认识到。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诸葛瞻的能力却相对有限。一方面,后主刘禅宠信黄皓,执掌大权的诸葛瞻却无法匡正。另一方面,在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后,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标志着蜀汉的正式灭亡。当然,在气节上,诸葛瞻没有辱没诸葛亮的家风。绵竹之战中,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均战死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