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是正史中记载的诸葛亮唯一亲生儿子,另外,诸葛亮还有一个养子诸葛乔,原是诸葛瑾次子,是过继而来,25岁即早逝。
诸葛瞻,字思远,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充满了诸葛亮对他未来的期望。出生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算是老来得子,自然宠爱有加。一次在给大哥诸葛瑾的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从这信中,既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自己孩子的喜爱,也表现出对未来的担忧。
按照正常情况来看,有诸葛亮的悉心培养和言传身教,诸葛瞻的未来一定会成为栋梁之才的。可是诸葛亮实在太忙了,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忙碌,在公元234年,病逝在行军打仗的路上。
而此时,诸葛瞻还不到8岁。诸葛亮在去世前,深感时日不多,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封家书,表达了对儿子未来成长的希望和勉励,就是现今广为流传的《诫子书》,虽然只有86个字,但是内容深刻,寓意深远,已经成为历史上著名地教育子弟的范本。
诸葛瞻在蜀国后主刘禅的庇佑下,生活和学习一直顺风顺水,加上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热爱学习,长于书画。由于诸葛亮在蜀国的声誉相当好,蜀国人一直非常怀念诸葛亮。诸葛瞻的成长过程受到蜀国官员和百姓的广泛关注,以至于蜀国每有一个好的政策落地,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都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起作用。
诸葛瞻到了17岁,迎娶了公主,承袭其父爵位武乡侯,并开始在朝廷任职,逐步累迁至平尚书事,成为了朝廷的核心官员。
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
本以为可以这样躺平了,诸葛瞻的一辈子可以平静地生活和工作下去。但是,就在这时,魏国大将邓艾已经快打到成都了,在关键时候,蜀国居然无将可派。
经过朝廷大臣们的商议,举荐了诸葛瞻出战,希望他像伟大的父亲诸葛亮一样,能够力挽狂澜,拯救蜀国于危难之中。诸葛瞻作为根红苗正的红二代,没有逃避,而是勇敢的接受了大家的举荐,欣然前往迎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爱国热情和抵抗精神,这点绝不输于诸葛亮。如果有诸葛亮的智慧和能力,不用说邓艾,就是司马懿再世,也是不可能夺取成都的。
诸葛瞻带着刘禅的信任,带着满朝文武的期待,带着蜀国百姓的希望,踏上了迎击邓艾的光荣征程。一个从未打过仗的诸葛瞻去迎击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邓艾,能成功吗?这时我们就会很自然的联想起他父亲诸葛亮,27岁出山帮助刘备打第一仗博望坡之战,同样是对抗身经百战的枭雄曹操,一把火烧得曹兵屁滚尿流、魂飞魄散。
既然他的父亲可以做到的事情,他的儿子就同样可以做到,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如果诸葛亮在行军打仗的时候带着诸葛瞻历练几年,大概率会学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就像司马懿带着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在战争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仅学习了打仗的本领,最后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可诸葛瞻没有这样的幸运,他的父亲去世得太早了,还未来得及教他这些打仗的本领,就驾鹤西去了。虽然他遗传到了父亲的忠贞和爱国,但是军事思想似乎不能靠遗传,只能靠实战学习。
如果作为打仗的副将,还是有实习机会的,因为决策权在经验丰富的主将手里。但是作为主将,是没有实习机会的,如果败了,就很可能会死去。而诸葛瞻就是这次战役的主将,毫无悬念地失败了。历史没有给他实习的机会,更没有以后的打仗机会了,让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年轻的37岁。他没有辱没父亲诸葛亮的良好声誉,死得勇敢,死得壮烈,宁死也不投降,最后的壮举证明了他对蜀汉的忠贞不二。
诸葛瞻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但是爱国的、忠君的!他对蜀国的贡献,就是他的这种宁死不降的气节!不愧为诸葛亮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