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红薯和土豆是现代中国人十分熟悉的三类食物,不过读者朋友们可能不知道,中国的人口之所以达到现在的规模,这三类作物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而这三类作物,还与哥伦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葛剑雄先生在《中国人口史》中曾总结了中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商、周、秦到公元初的西汉末年,人口增长至6000万左右。第二阶段是自东汉至八世纪中叶的盛唐,人口增加到约8000余万。第三阶段是从中唐经过五代,到北宋时候的十二世纪初,人口终于突破1亿大关。第四阶段是经过宋末元初和元明之际的动乱,明初人口仅约7000万,但至十七世纪初又增加到接近2亿。第五阶段是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十七世纪初得到恢复,至十九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高峰。
哥伦布真的造成了中国古代的人口大爆炸?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在第五阶段中国人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迅猛增长,乾隆六年至道光十五年,一百年中我国人口连破四道大关。在乾隆六年突破一亿,在乾隆二十七年突破2亿,在乾隆五十五年年突破3亿,在道光四年突破4亿,平均的年增长率几乎超过百分之二十五。
吴松弟先生曾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增长受制于三个主要条件,也就是资源、环境及生产力水平。
其中环境不仅包括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包括周边环境和区域内部的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比较好理解,社会环境主要指当时的政治局,包括是否战乱和国家的政策等。
哥伦布真的造成了中国古代的人口大爆炸?
葛剑雄先生进一步指出,各种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在控制人口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但人口的增加却完全取决于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和最基本的物资的数量,而且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食物。
这也可以从中国人口的增长模式中找到例证,宋代以前,不管技术如何发展,疆域如何转换,中国的巅峰人口大致都维持在六千万左右,到宋代中期达到一亿大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占城稻。正是占城稻引进后大范围推广,使得中国人口有了比较明显的增长,南方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普遍吃米。
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一些先前只存在于美洲的作物经过新航路的开辟传播到了世界,有学者将这次物种的迁移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中就包括玉米、番薯、马铃薯、南瓜等美洲高产粮食作物。
哥伦布真的造成了中国古代的人口大爆炸?
其中的番薯,也就是红薯,是一种相当高产的作物,薯块中含有大量的淀粉,适应性很强,抗旱,耐碱,是一种易于保收的作物。其产量之高,一般家庭,只要能栽种一亩,如收获正常。甚至就足够一年食用。后来民间有谚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其重要性。而玉米与马铃薯,同样是相当高产的经济作物,而且适合在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栽种。比如山区丘陵等。
这些作物大部分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在清朝中前期开始流行全国,可以说,中国在清朝的人口爆炸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
《中国人口史》
《哥伦布大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