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由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开创的辽帝国,自五代十国时期,便一直是悬在中原王朝头顶上的一把利刃。但是,当辽朝到了天祚帝耶律延禧在位的时期,辽帝国却已经呈现出了一片江河日下的末世景象。以至于,辽国最终被兴起于东北地区的金国女真人所荡平。可就在辽国彻底覆灭的前夜,有先见之明的耶律大石率200人连夜出走,并在日后奇迹般的在中亚重建辽国。
我们以当今的视角来看待耶律大石的出走,便能发现,耶律大石完全是正确的。因为,辽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实际上已经荡然无存。当时,辽国只有位于漠北的西北路招讨司,还残存着一些边防军。如果要想重新恢复辽国正朔的话,耶律大石能够依靠只有这一支力量。但是,颇有一番才略的耶律大石,到达可敦城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反击金国,而是选择西征巩固自身实力,在反过头来东征金国,重回故土。
但是,历史并没有如耶律大石所愿,不断西征并建立了中亚地区强大帝国的耶律大石,此生也没能在回到故土。对此,《辽史》中对西辽的建立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几九十年,亦可谓难矣。”可见,对于耶律大石一行来说,所有的一切都是艰难且未知的。那么,历史上为东归而西征的耶律大石,最后为何没能重回辽国故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耶律大石所进行的先西征在东归的战略,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当时仅凭招讨司以及十八部的力量,同金军作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的举动,此前天祚帝盲目出征便是最好的例子。而耶律大石先西征,在转过头东归的战略在于,先积蓄一定的实力,在同女真人一决雌雄。这样的战略可以说很有前瞻性,但是这个战略忽略一个最为基本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地理上的隔阂。
耶律大石为什么没有回到辽国?
不同于近现代战争,在古代的时候进行远距离作战,所要面对的问题则多得多。从地理上来看,金国与西辽之间相隔的不仅只有草原,还有荒漠。如果要进行远征的话,要么是获得草原诸部的全力支持,要么就是能够做到充分的物资补给。显然,这两点对于当时的西辽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组织七万人东征并失败,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在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在中亚地区颇具一番实力后,便立马紧锣密鼓的准备组织东征。但是,地理上的天然隔绝,使得西辽军队“行程万里,无所得”以至于,在这次东征失败后耶律大石彻底隔绝了东归故土的念头。而也就是在这次东归失败之后,耶律大石开始专注于经略中亚地区,并一度强力遏制了住了塞尔柱突厥王朝的东进,这对于此后这一地区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地理上的隔绝外,耶律大石实际上也清楚地意识到,重归故土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不可能。这是因为,此时的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地区,比此前辽国还要强大的一支力量。并且,金国刚建国不久,一直处于国势的上升阶段。这个时候,即便耶律大石能克服地缘上的障碍,也很难战胜金国。
历史就是这样,为了能够重回故土,而被迫西征的耶律大石,再也没能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因为,这场西征让他走得太远了,远到再也不能回到往日的辽国故地。以至于,在《辽史》中,史官对耶律大石的记述,以“皇天弗顺,数也”来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