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善能知人,议论英发,多出奇计,言必有中,实为一代英才。可惜英年早逝,未成大功,
首先庞统敢于冒险,与诸葛亮的谨慎成为鲜明对比。从西川之战就可以看出,庞统为刘备献的都是险计,即有风险的计策。如刘璋下令要杨怀、高沛二人监住刘备时,庞统献“上中下”三计,他把“选精兵偷袭成都”称为上计,而把逃跑称为下计,这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所提倡的理念恰恰相反,可见庞统善走“险棋”。多不累述,搂主可以自己查找原文。
其次庞统有些自负、倔强,但是又相当自信、沉着。搂主可以看看张飞质问庞统一回:庞统由鲁肃和诸葛亮介绍投奔刘备,见了刘备却不肯拿出介绍信,刘备因庞统相貌丑陋小看了他,打发他到耒阳县去当县令。庞统担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此事大怒:“竖儒焉敢乱吾法度!”便派张飞孙干前去质问。张飞等到了地方却听说庞统宿醉未醒,张飞是什么人,气得要马上把庞统捉拿归案。等到庞统醒来,面对张飞的质问丝毫不以为然,还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待我发落。”结果不到半日,便将百余日之事,全部处理完毕。张飞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庞统不屑旁人推荐,非要自己证明给刘备看自己的实力,可见他是一个倔脾气。刘备派人前来质问,我想他也是早就料到的。不过他能那么自信,也不得不令人佩服。
还有一点,我觉得许多人都没有注意到,但是我认为非常重要。我先把三国演义的原文摘抄一些:第一二十三回“庞统献策取西川”写到这么一段话:刘备大军刀不血刃得了涪城。刘备次日设宴于涪城公厅。玄德带酒,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大怒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此亦非仁者之欤?吾视汝言,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闻之,全无惧色,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堂。睡至四更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于玄德。玄德懊悔无及,急穿衣升堂,请庞统曰:“昨因酒醉,有触于公,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皆失,何独主公乎?”玄德大笑,共乐如初。
搂主请看这段话,刘备当初假惺惺地说什么他和刘璋是兄弟不忍相害,但是这段话中所写刘备刚刚拿下刘璋的涪城,第二天就大摆宴席庆功,你说刘备是什么人?你再看庞统什么态度,明明是他一直劝刘备杀刘璋打西川,攻打涪城也是庞统给刘备出的计策,但是酒席之间却顶撞刘备说他“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
刘备的作假是掩饰自己的野心,但是庞统酒席间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呢?我想应该是真话,他没有必要说这样的假话来故意得罪刘备。那既然庞统不赞成刘备行“非仁者之兵”,先前为什么要帮刘备出谋划策打刘璋呢?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说一点也不奇怪,我想由此看出庞统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着传统忠义情节的儒士,他受正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不能接受背信弃义兄弟相残的事情,但是他又不得不为自己能够在刘备政治集团里谋得一席之地,而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帮助刘备行“非仁者之兵”。他却只能在酒醉之时骂上几句。由此可见庞统对待“信仰和现实”所产生的矛盾心理。
还有这段话最后说:“玄德大笑,共乐如初”。是否真的“共乐如初”了?我看未必,刘备和庞统只是互相利用,谁也离不开谁罢了。
庞统的性格我就总结了这么几点,希望有高手能继续补充。毕竟在不同的读者心里庞统有着不同的形象。但愿我的回答能给楼主带来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