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正文

睢阳保卫战的意义与影响

十年 发表于 2022-12-30 18:09:54 浏览量: 睢阳之战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咸咸咸咸鱼就是了 发表于 2022-12-30 18:09:54

(一)睢阳保卫战顺应了千古不变的历史潮流,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我们前面已经提及,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抵抗叛军是正义的战争。睢阳保卫战正是这场正义战争中的一部分,而且更有重要的意义。张巡及其守城将士,其战必胜,守必固,死必壮烈。而睢阳城中百姓对守城更是全力以赴,城中粮尽时,甚至不惜自杀以解将士之饥。军民团结,10个月之久,睢阳固若金汤,这种军民团结的精神在历史上屈指可数。“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守城军民大义凛然,智勇无比,不仅使敌寇望而却步,还感召其将士反正,投入孤城,实现爱国誓言,充分显示出正义力量和正义战争的感召力。

(二)睢阳保卫战为唐王朝平叛奠定了基础。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后,便组织兵力东进西犯,西进的目标是长安,东进的目标是雍丘、睢阳。他们的目的是夺取睢阳,卡住运河,扫荡江淮,于是形成了东西两大战场。尹子琦第一次围攻睢阳城16天,撤兵去支援长安门户潼关,后又重围睢阳。睢阳保卫战中,安史大将尹子琦所率13万大军被完全吸引牵制在睢阳城的周围,他们既无法回师救援危在旦夕的长安城,也无法破城南下,这样极大地削弱了长安、洛阳方面叛军的军事力量,使长安九月得以光复,洛阳在睢阳城破十天后被收复。睢阳保卫战有力地打击了叛军的嚣张气焰,彻底打破了叛军欲南下扫荡江淮的企图,保护了南方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使东南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稳步地发展。正如史书记载,睢阳保卫战“既足以挫贼之锋,使不得席卷东下,又即以分贼之势,使不得并力西侵,江淮得保富庶之余力,赡给诸军,贼旋荡覆”。因此,睢阳之战死死挡住叛军南下通道,对屏维江淮,支撑整个平叛战局以及战后唐王朝重建社会经济均具有重大意义。(三)睢阳保卫战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成功典范。在尹子琦率13万大军围攻睢阳时,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认识到任所真源战略地位并不重要,于是毅然放弃治所,率主力北上,守卫睢阳。张巡进入睢阳后与许远等合兵6800余人,而敌军13万。军力悬殊,而攻、守城也相差很大,守城的一方往往居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可以运用少数兵力牵制敌军。而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说,要有数倍之兵力及特殊器材才可进行,而且不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也不易取得城池。张巡正是利用了城防的特点,在敌众我寡之下,与敌军针锋相对,严密防守,使叛军绞尽脑汁,付出惨重代价,始终无机可乘。如果仅限于守城,而不积极出击,终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张巡则不然,他利用自己士气高昂和叛军急于得城的弱点,多次主动出击,出其不意,以少胜多,使叛军防不胜防,或歼灭叛军有生力量,或夺取叛军粮食装备,“器械,甲杖皆取之于敌,未尝自修”,在当时产生了积极意义。由于叛军南下为了直取江淮富庶之地,完全可以绕过睢阳,挥军南下,但因张巡善于用兵常常主动出击敌军,使敌军在未攻下睢阳等地时,不敢轻易南下。因此,睢阳保卫战不仅仅守卫睢阳一城而是守卫了大片重要的军事重地。(四)睢阳保卫战体现了张巡及其守城将士精神永存。当朝名士李翰所言:“禄山背德,大臣将相比肩从贼,巡官不朝,宴不尘,无一伍之士,一节之权,徒奋身死节,以动义旅,不谓忠乎”?战乱爆发,张巡并未“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誓师讨贼,与睢阳共存亡,直到睢阳城陷。“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张巡忠贞亦感染身边之人,他们“大小数百战,士带甲食,裹疮斗”。南霁云被俘,张巡招呼他:“南八,男儿死尔,不可为不义屈。”南笑曰:“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英勇就义。唐肃宗李亨在张巡死后不久,下诏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加封其妻子,后来并下令“立庙睢阳,岁时致祭”,称赞他们“忠臣事君,有死无贰,列士殉义,虽死如存”。张巡等人的高尚气节,深深地影响着历代知识分子,与其同时代的名士李翰著文盛赞张巡,其后的高适、韦应物、韩愈、柳宗元、司马光、欧阳修、文天祥等文人学士都写下了大量颂扬诗文。司马光认为张巡等人“世治则摈斥外方,沈抑下僚;世乱则委弃孤城,齑粉敌手”,实乃“善者”、“忠义”之人。文天祥以张巡为榜样鼓舞自己的抗元斗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其心声。其后,王炎午“倡义举勇,文山、张巡杀身不异”,将文天祥与张巡相提并论,盛赞二人忠君爱国。清代史学家赵翼也评论“睢阳之难,张巡、许远固千古共知,其次则南霁云。”可见,张巡等人在睢阳保卫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忠贞气节为整个中华民族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