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公百孙衍、张仪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都是度魏国人知,然后跑到秦国帮助秦国对付魏国,公孙衍甚至道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也逼死......他们所做的一回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为了个人利益,这答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公孙衍和张仪这两人到底是谁。公孙衍和张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公孙衍主张合纵,而张仪主张连横。合纵的意思就是联合弱小来攻击一方强国;连横就是以一强攻击诸多弱国。
公孙衍主张合纵,在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就是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这些相对弱小的国家结成联盟,来抵御西方,东方和南方的强大国家。张仪则是说服各国臣服与秦国,或者是兼并其他弱小国家。
孟子之所以会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两个人不是大丈夫,是因为孟子的主张与他们纵横家的观念不同。孟子认为大丈夫,就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圣王大道。在自己取得成功的时候,能够和老百姓一同前进;在自己不得志的时候,就应该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富贵了能够控制住自己不骄奢淫逸,如果贫贱但是不改变自己志向气节,如果面对威胁能够有不屈服的意志,不仅如此孟子还认为大丈夫还要懂得礼仪。有了这些品质的人才算是大丈夫。
孟子是儒家之人,儒家主要主张礼仪,走正义之道,多为百姓着想,而身为纵横家的张仪和公孙衍则主张战争,不站在儒家所谓的正义的一侧,孟子所认为的大丈夫之道,这两人并没有全部做到,所以才认为公孙衍和张仪不是大丈夫吧。
不同的人对于大丈夫的定义有所不同,我就认为张仪是一位大丈夫,他就是一位面对威胁不屈服,敢于反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