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是明朝初年的宦官,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传闻他是自阉进宫的。由于他有些才学,为人又善解人意,很是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于东宫局郎,服待太子朱祈镇(英宗)(1427——1464),1435年英宗继位,王振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1449年,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在征瓦刺的“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俘,他自己也命丧土木堡。
英宗继位之初,由于有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老贤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王振不能干预政事,7年后,随着一批元老相继老死,王振开始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他掌管了皇帝的“批红”大权,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赢得一批臣子竞相攀附,他开始培植党羽,干预朝政,王振不但爱权更爱钱,不但接受朝臣的贿赂,还向瓦刺索贿,当贿赂得到满足时,就给瓦刺多报、虚报的朝贡品予以批复,当不满足时,就不给批复,瓦刺得不到回赐品,就添油醋地向也先汇报,于是,也先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大举进攻明朝,可以说,瓦刺攻打大明和王振索贿有一定的关系。
1949年英宗御驾亲征时,王振已大权独揽8年了,虽然由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文武百官护驾,但总指挥却是王振,一切都要听他的,朱勇在他面前要膝行而前,王佐对他的行军路线提出意见时,他恼怒地罚王佐跪了半天的草丛,这个仗完全是由王振主导的,虽然他的目的是要树立个人的权威,可问题是他没指挥过军队,不懂得打仗的章法啊?8月1日,明军到了大同,瓦刺军主动北撤,镇守大同的郭敬告诉他,这可能是敌军使的诱敌深入之计,不可草率追击,可他固执地认为,是瓦刺军听到皇帝率50万大军亲征害怕了,他即不派军侦察,也不对部队进行部置,盲目地北进,结果前军和敌军打上了,后军还在慢吞吞地前进,当前军兵败后撤时,他不问就理地跟着逃跑,明军的失败,完全是王振不懂兵法,好大喜功,刚愎自用,独断专行造成的。
本来明军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折损了一些人,退回京城守住就行了,因为瓦刺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大明江山,只不过是想掠夺一些财物,胁迫大明给予更多的赏赐而已,此时应该快快撤回,可王振偏要绕行家乡蔚州,为的是在家乡人面前显摆,当部队要“驾幸其第”时,又恐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再改变退军路线,搞的士兵疲惫不堪,耽误了大好时间。到了宣州时,瓦刺的追兵赶到,明军的三万精锐骑兵被消灭干净,8月13日,明军逃到了土木堡,瓦刺军紧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