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去世之前,留给了建文帝朱允炆两位辅政大臣,他们分别是齐泰和黄子澄;尽管有着两位辅政大臣辅助,但最终还是没能让朱允炆坐稳江山。而且在百年之后,这两位辅政大臣,广泛被后人评说;认为一个于国有功,一个只会误国。
在这两人中,误国的这位自然是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而对国家有功的人是齐泰。之所以会这么说,都是因为下面这些事情:
一、在削藩的主张上二人观点截然不同
在建文帝登基以后,两位辅政大臣也算是尽心尽力的辅助,他们曾一致认为应该削藩;因为朱元璋赋予藩王的权力太大了,加上朱允炆是一个后生晚辈,在面对这群叔叔时候,很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
同为削藩主张,但二人的观点却截然不同;黄子澄认为,削藩应该从周、齐、湘、代等实力弱的藩王开始。这样不容易遭到藩王强烈的反抗,而且还能够按照从弱到强的顺序削藩。
同为辅政大臣的齐泰,则完全不赞同黄子澄的观点;在齐泰看来,削藩时候应该从实力最强的燕王开始,否则就会打草惊蛇。
二、是否扣留朱棣三子意见出现分歧
在前面削藩的过程中,建文帝最终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从最弱的藩王开始;而这样的做法,果然被齐泰说中,作为燕王的朱棣,便已经明白了侄儿的想法,于是也在积极的谋划、应对。
到了朱元璋忌日时候,本应该亲自进京吊孝的朱棣,突然称病卧床不起;于是便派遣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代替自己吊孝。
在这样情况下,齐泰建议扣押燕王朱棣三个儿子,让他投鼠忌器;而黄子澄则建议放他们回去,理由还是不能打草惊蛇。最终建文帝还是采纳了老师黄子澄的意见,将朱棣三子放了回去。
就这样建文帝两次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也因此最终错失了最佳的削藩时间,所以也才有了最终的结局。因此后人才会说黄子澄是庸臣误国,而齐泰则是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