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是名列正史的人物,于《明史》有传,但《明史》编者不把他列入文苑传,而是作为政治人物与李管合传。按万历十九年时神宗皇帝借天文现象敕令群臣反省修德,又下诏斥责言官无“一喙之忠”。时任南京礼部主事的汤显祖从邸报中看到上谕,随即上《论辅臣科臣疏》,以官场、科场各种腐败为切入点,矛头直指首辅申时行并涉及对皇帝本人的批评,引起最高统治阶层的愤怒。神宗谕示内阁说:“汤显祖以南都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本当重究,姑从轻处了。”汤氏随即被降徐闻县典史。而李管是在万历二十年因表奏申时行十条罪状,兼弹王锡爵,也遭削籍处分。作为史家的“互见”笔法,《明史·艺文志》著录了汤显祖的《玉茗堂文集》。此外,《文苑传序》有云:
而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明之诗文,于斯一变。迨嘉靖时,王慎中、唐顺之辈,文宗欧、曾,诗仿初唐。李攀龙、王世贞辈,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归有光颇后出,以司马、欧阳自命,力排李何,而徐渭、汤显祖、袁宏道、钟惺之属,亦各争鸣一时,于是宗李、何、王李者稍衰。
《明史》这项记载中所说“亦各争鸣一时”流于含混,实际上汤显祖的文学活动时间主要在万历年间,那时李梦阳、何景明等已逝去,李攀龙也已辞世。
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嘉靖朝历时45年,继之建立的隆庆朝只历时6年,汤显祖在隆庆五年即他二十一岁时考中举人。次年又改朝换代进入万历时期,是年他22岁。他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中了进士。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去世。汤显祖一生的主要政治、学术和创作活动都在万历时期。
汤显祖两岁那年,在成化、弘治文坛荣光一时的“前七子”(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包括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都已去世。汤显祖二十岁那年,“后七子”首领人物李攀龙去世。前后“七子”都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主体主张,也以此为主体号召。前人谓之复古,今人称之为“复古运动”。
“前七子”主要活动在成化、弘治年间。到了嘉靖中期,以李攀龙和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后七子”继之而起,把复古运动又推向一个新的***。这个运动持续约百年之久,影响很大。《明史·李梦阳传》中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古人推崇秦汉古文和盛唐诗歌,主要注重在它们格调高蹈,而又气韵沉郁。就明代前后七子共十四人这一范围而论,他们的创作实践并不一致,乃至在具体主张上有所抵牾。但他们的领袖人物中的李梦阳的“复古”实践,明显具有模拟倾向,缺乏创造性。李攀龙的诗文也有追求形式模拟之弊,王世贞称赞李攀龙作品“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之前”,实际上正是弊端的呈现。王世贞论诗文原与前七子有一脉相承处,而在后七子中他较李攀龙年轻十二岁,李攀龙殁后,他还生活了二十年,俨然以盟主自居。但他晚年在主张和实践上都有所变化。这时,公安“三袁”崛起,并已开始对前后七子模仿习气和复古主张的批判了。
公安“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都是湖北公安人,世称“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是中坚人物,他标举“性灵”说,批评复古派。江盈科《敝箧集叙》中记袁宏道曾有云:
诗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要以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耳。夫性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所偶触,心能摄之;心所欲吐,腕能运之。心能摄境,即蝼蚁蜂虿皆足寄兴,不必《雎鸠》《驺虞》矣;腕能运心,即谐词谑语皆是观感,不必法言庄什矣。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是之谓真诗,而何必唐,又何必初与盛之为沾沾!
袁宏道的文学主张实也受到李贽的影响。李贽的著名文章《童心说》有云:“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记》,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太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并非愈古愈好,文学在变化和发展中不断地改换形式和出现好作品。他还把小说和戏曲的地位抬得很高,把《西厢记》和《水浒传》同列入“古今至文”。李贽在《童心说》里还对道学大加攻击,甚至认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在当时的条件下,“童心说”无疑起了“反复古”及“反道学”的积极作用。
汤显祖在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来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国体,得以冠玉欺人。”当下学界大都认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在对宋诗、元诗弊病和明代“台阁体”的反拨诸方面也自有其历史意义,但他们在言论上表现出来的绝对化和形而上学,在实践上表现出来的模拟倾向,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复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李贽、到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复古派相抗衡。
如果把汤显祖的文学主张的特点与李贽、公安派的艺术主张联系在一起考察,或许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主观唯心主义”(区别于朱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而言),实际上是要求绝大地高扬人的超越精神,同时也就要求绝大地高扬人的自我意识,而文艺作品尤贵主体创造,在这个意义上,文艺创作与心学哲理最易合拍。关于这个命题,进入21世纪后的研究界越来越关注,研究业绩渐多,也就渐趋深入了。
王阳明“心学”可上溯到南宋陆九渊的“明心”之学,它是宋代理学中的一个派别。宋代理学本是正统儒学派生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岀现过多种名称,由于理学人物也注重万物的天赋和禀受也就是“性”和“命”的研究,宋元时人也称之为“性命之学”。清人又称宋代理学为“性理之学”。元人编《宋史》,设置《道学传》,宋代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理学大儒都入传,于是“道学”一语在明代大行,实际上就是指理学。汤显祖曾有强烈的道学向往,并有这方面的文字实践。他与王阳明之间也有传统所谓的师承渊源,因为他13岁时曾拜罗汝芳为师,罗汝芳是王艮的再传弟子,王艮则为王阳明的门生。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编纂《明儒学案》,书中没有汤显祖的位置。黄氏同时代人王夫之是极力推崇汤显祖的,他在《姜斋诗话》中诋李贽“以佞舌惑天下”,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钟惺、谭元春等人“方立一门庭,则但有其局格,更无性情,更无兴会,更无思致”,还抨击茅坤、唐顺之等人论古文之陋,乃至说“有八大家文抄而后无文”,而被他推重、赞扬的人中,汤显祖几乎什么都好,绝句好、书法好、经义好、长行文字好、艳诗也好。推重的核心则是“灵警”、脱俗、“亭亭独立”,甚至又说:“非此字不足以尽此意,则不避其险。用此字已足尽此义,则不厌其熟。言必曲畅而伸,则长言而非有余。意可约略而传,则芟繁从简而非不足。”如此评论,也可称“无微不至”。
黄宗羲和王夫之是被晩近以来学界看重的几乎齐名的人物。黄宗羲于理学宗北宋二程,王夫之则以程、朱为堂奥,尝力排王阳明心学。在黄、王二氏眼里,汤显祖或许不属理学人物,而是文坛巨子。
上文提及,《明史》把汤显祖看做政治人物,不入《文苑传》,也不入《儒林传》。这样的人物定位虽非完全离开事实,却正属片面安排。
从现知文献资料,人们知道,在汤显祖撰写戏曲传奇作品之际,就有人说他“过耽绮语”,而以“大道相属”,见之于他的《答罗匡湖》书信和《负负吟》诗序。汤显祖去世后不久,就有更多关于他因写戏曲传奇而受师友规劝,他却并不领情的传闻。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说:“张洪阳相公见《玉茗堂四记》,谓汤义仍曰:‘君有如此妙才,何不讲学?’汤曰:‘此正吾讲学。公所讲是性,吾所讲是情。’”张洪阳即张位,与汤显祖有师生之谊。陈继儒《批点牡丹亭题词》则记张位对汤显祖说:“而逗漏于碧簘红牙队间,将无为青青子衿所笑!”世称士子为青衿,“青青子衿”语出《诗经》。这颇合张位曾任国子监司业的身份,汤显祖游学国子监时,与张位有师生之谊。看来这个传闻流播甚广,即使是由实事渲染而成,也并不构成汤显祖不是理学人物的根据,只能说明汤显祖全部著作中存在着深刻矛盾。从他的那些涉及理学内容的文字看来,他并不一般地歧视讲“性”(即讲“理”),他在尊重正统理学的前提下,对宋代理学的大师式人物有所亲疏,大致亲二程而疏朱熹,这也不失他作为王学系统人物的本色。
现代学者大抵认为,理学包含哲学和伦理纲常两大部分,理学家的主要任务实是用他们的哲学义理论证伦理纲常,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但这是就整体而言,作为个别的理学人物,在具体议题和观点上时有差异。从汤显祖的若干文章看来,作为理学人物的他还是要维护当时社会的人伦秩序、道德规范,但他在《牡丹亭》中宣扬的至情却是对此类秩序和规范的冲击。不妨说,这就是深刻矛盾。王阳明心学张扬主体精神和维护世道纲常这二者本是相辅相成,但作为心学接受者的个体人,却可以在这二者的制约中有个别、局部的挣脱和突破。
与汤显祖曾有交往的李贽,被汤氏称为“畸人”,他实是正统儒学的“异端”。正史中把汉代卓文君改嫁司马相如称为“失身”,李贽却说是“获身”。“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写《卓文君》话剧,呼唤个性解放,尊卓文君是“叛逆的女性”。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也堪称封建社会“叛逆”女性的艺术形象。
清初戏曲家李渔《闲情偶寄》中说:“汤若士,明之才人也。诗、文、尺牍俱有可观,而其脍炙人口者,不在尺牍、诗、文,而在《还魂》一剧,使若士不草《还魂》,则当日之若士虽有而若无,况后代乎?是若士之传,《还魂》传之也。”对李渔此论,学人尝评为偏执。李渔卒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至今三百三十多年。李渔在文中发问道:“况后代乎?”可称预言。是的,后代学者可以把汤显祖作为理学人物来研究,但就后代普遍接受与影响情状而言,汤显祖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了无疑义。由于他与莎士比亚同年逝世,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名声也就与莎翁并驾齐驱了。